一目均衡表

一目均衡表日语: Ichimoku kinkō hyō */?),又稱一目均衡圖日平均圖,為一技術分析圖表。由日本記者細田悟一發明,並以筆名一目山人(Ichimoku Sanjin)於1936年發表,故一般資料大都說發明者是一目山人而不名。

「一目均衡表」是在二次大戰之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發展出來的技術分析圖,前此之前沒有任何所謂的技術分析工具或理論,一目均衡表可說是全世界技術分析的鼻祖,其功能是提供投資人判斷市場的方向及進場價位,

日文中「」為一目、一眼;「」直譯為時空平衡點;「」是圖表,意味「運用此表,市場的趨勢一目瞭然」,故稱之「一目均衡表」[1]。提供投資人一個價格變動及進場的參考,應用不單限於股市,在債券外匯市場均廣泛為投資者所採用。

一目均衡表

計算方法

一目均衡圖有5組參數,基於各個長短周期的高低價格(周期長短可任意更改),提供明確簡單的趨勢判斷。5組參數分別如下:

轉換線(Tenkan-Sen / Conversion Line)
短軸快線 = (9日內最高價 + 9日內最低價) ÷ 2,以9日為一短線周期。
基準線(Kijun-Sen / Base Line)
中軸慢線(樞紐線)= (26日內最高價 + 26日內最低價) ÷ 2, 以26日為一中線周期。
遲行帶(Chinkou Span / Lagging Span)
後移指標(後行時間)= 將今日收盤價往後移至一中線周期(26日)。
先行帶A(Senkou Span A / Leading Span A)
前移指標A(先行時間A)= (轉換線 + 基準線) ÷ 2,前移至一中線周期。
先行帶B(Senkou Span B / Leading Span B)
前移指標B(先行時間B)= (52日內最高價 + 52日內最低價) ÷ 2, 前移至一中線周期。
雲帶/雲層(Kumo / Cloud)
雲帶(抵抗帶、阻抗帶)= 先行帶A與先行帶B之間的區域。

傳統上,一目均衡表以(9, 26, 52)三個係數計算周期,在1930年代,日本是每周有6個工作天,傳統的系統以此基準為一個半星期(短)、一個月(中)及二個月(長)來計算。現今社會已經由6個工作天改為5日,因此有人提出一目均衡表的參數需調整為(7, 22, 44)或(8, 22, 44),然而一般軟體仍以(9, 26, 52)為預設值。

一目均衡圖(表):日經225指數

解讀

一目均衡表由日K線(一目均衡表中稱為日日線),5條線[2]及一個雲帶[3]所組成。尋找多空平衡條件的破壞形成時進入市場交易,觀念上包含乖離或背離、均線交叉、壓力和支撐以及道氏理論、波浪理論,不單是一套交易系統,也是一套交易體系。

轉換線,是短軸快線做為市場趨勢的指標。轉換線的上升或下跌,表示趨勢強弱;平行前進時,市場已進入盤整。

基準線,是中軸慢線做為市場變動的指標。若價格高於基準線,價格有可能上漲;當價格與基準線相交時,趨勢可能發生變動。當轉換線由基準線下方相交形成黃金交叉時,是買入訊息(若在雲帶上方為強,雲層中間為一般,雲帶下方則為弱)。 當轉換線從基準線上方相交形成死亡交叉時,則是賣出訊息(若在雲帶下方為強,雲層中間為一般,雲帶上方則為弱)。

遲行帶(遲行線),為後移指標,將當日收盤價後移一個中線周期(26日),即以當日收盤價和26日前的價格做比較,用來判斷買賣雙方的力道強度。若遲行帶在(中線周期)價格的下方,賣方力道較強,負乖離過大則會反彈修正;若遲行帶在(中線周期)價格的上方,則買方力道較強,正乖離過大則會拉回修正。[4]

雲帶(雲層),先行帶A和B之間的區域,則分析支撐壓力的水準。先行帶A往上穿越行帶B形成黃金交叉,雲帶轉為上升雲帶;如先行帶A往下穿越先行帶B則成死亡交叉,雲帶轉為下降雲帶。若價格從下方進入雲帶,那麼此價格正面臨壓力;若價格跌入雲帶,那麼可能得到支撐。

趨勢的判斷是透過查看目前的價格位置與雲帶的關聯性。若價格在雲帶上方,趨勢預期會上升;而若價格在雲帶下方,主要趨勢預期會下跌。波動率可以由雲層的厚薄來判斷,厚雲層表示波動率增加,而且有強大的支撐或壓力;薄雲層則表示目前的波動率低。

參見

參考

  1. . [2014-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2. 5條線:轉換線、基準線、遲行帶(線)、先行帶(線)A和B。
  3. 雲帶(雲層或雲圖):先行帶A和B之間的區域(差值)。
  4. 遲行帶在K線上方為正乖離;在K線下方為負乖離。與均線和K線乖離的判讀一樣卻不相同。
  • 黃怡中,《一目均衡表》,臺灣:大億出版社,2013-09-04,ISBN 9789868899643。
  • 黃怡中,《交易,趨勢雲》,臺灣:寰宇出版社,2012-09-25,ISBN 9789866320477。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