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治磐
丁治磐(1894年1月19日—1988年3月8日),字似庵、石安,齋號補閒齋,著名軍人、詩人、書法家。
丁治磐 | |
---|---|
![]() | |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4年1月19日![]() |
逝世 | 1988年3月8日![]() | (94歲)
墓地 | ![]() |
国籍 | ![]() |
政党 | ![]() |
获奖 | 二等寶鼎勳章 三等寶鼎勳章 忠勤勳章 勝利勳章 美國自由勳章銀棕葉勳飾 四等雲麾勳章 |
學歷 | |
---|---|
| |
經歷 | |
|
生平
早年
丁治磐生於大清江蘇省東海縣,初名介石,參軍後更名。清末習文應科舉。辛亥革命前夕,南京江南高等学堂始业未久,投笔从戎,投入顾忠琛部。1912年3月考入江苏陆军讲武堂步兵科一期,11月毕业授少尉,分在陆军第十六师赵念伯(赵声的弟弟)旅任排长。1916年11月江苏陆军军官教导团正班一期结业后在陆军第76混成旅步兵一五一团(旅长张仁奎,兼通州镇守使),驻防南通、海门一带。[1]
北伐
北伐战争时任直鲁联军徐源泉部上校参谋长。1928年冬,徐源泉部缩编为第48师,丁随徐师调往湖北地区。1929年12月,徐源泉部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丁任军参谋长。1931年5月任第十军41师121旅旅长,与黄百韬为同僚。参与“围剿”湘鄂西苏区和鄂豫皖苏区。1931年12月7日,丁治磐給予三等寶鼎勛章。1933年4月20日,丁治磐晉給二等寶鼎勛章。1933年10月考入陆军大学第十二期,1936年11月毕业后回任第十军参谋长。
抗戰
抗日戰爭時,1937年11月9日,任陸軍第41師中將師長。1942年1月26日擢升第二十六軍中將軍長。1944年秋冬的桂柳会战因指挥第26军作战不力,柳州潰败,被撤职留任。1945年5月复职,兼任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1945年12月4日任陸軍第四方面軍副司令官,1945年12月13日,改任爲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1946年春至青島組建第二绥靖区膠東指揮部,兼青島警備司令。1947年12月,成立第十一綏靖區任綏靖司令官,轄山東濰縣以東地區。
家庭
育兩子兩女。
參考文獻
- 劉鳳翰, 張力訪問; 毛金陵紀錄. (PDF). 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1-06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16) (中文(臺灣)).
- . 臺北: 龍岡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1989 (中文(臺灣)).
![]()
|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