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龍

丁龍(Dean Lung,1857年—?)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來到美國的一位華工哥倫比亞大學的漢學講座丁龍講座以他的名字命名。「Dean Lung」是其在美國時期使用的名字,其中文名眾說紛紜,有丁龍丁天龍丁良等不同說法,21世紀考證認為他本名馬萬昌,前往美國後改名為馬進隆(「進隆」用他家鄉的台山話發音為Dean Lung)。

丁龍

生平

根據丁龍在美國的填報的入境記錄可知,丁龍於1857年出生,18歲時入境美國。[1]

1890年時已經是賀拉斯·沃爾普·卡朋蒂埃曼哈頓住所的幫傭。卡朋蒂埃的脾氣很壞。有一次,卡朋蒂埃酒瘋發作,把所有的僕人都打跑了。第二天早上,卡朋蒂埃醒來,意外的發現丁龍不僅沒走,還像往常一樣端著盤子給他送早餐。卡朋蒂埃向丁龍道歉,並保證要改掉自己的壞脾氣。他問丁龍為什麼不走,丁龍回答說:「雖然你確實脾氣很壞,但我認為你畢竟是個好人。另外,根據孔子的教誨,我也不能突然離開你。孔子說一旦跟隨某個人就應該對他盡到責任,所以我沒有走。」[2]

1901年丁龍寫信給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塞斯·洛,將積蓄$12,000美元捐給哥倫比亞從事漢學研究。他的僱主卡朋蒂埃為了紀念他,總共捐了$226,000美元成立漢學講座。[3]卡朋蒂埃對講座捐款不只一次,總數有不同說法。他第一次捐款$100,000,根據他的遺囑,用遺產將講座基金總額補足到$300,000。[4]另一來源說1901年講座收到$225,000捐款。[5]$200,000的說法可能偏低。[6]講座教授的年薪為30萬元講座基金利息的5%,也就是1.5萬美元,在當時屬於高薪,因此可以吸引世界知名教授。[7]當校長對於以中國僕人的名字來命名一個講座而猶豫的時候,卡朋蒂埃回信說:「丁龍的身份沒有任何問題。他不是一個神話,而是真人真事。而且我可以這樣說,在我有幸遇到的出身寒微但卻生性高貴的紳士中,如果真有那種天性善良、從不傷害別人的人,他就是一個。」[2][8]1902年3月,丁龍基金會的一系列漢學演講中,首先邀請到劍橋大學漢學教授、威妥瑪拼音的共同發明人翟理斯到哥倫比亞大學作兩場演講,題目分別是「中國語文」與「中文圖書」。[9][10]1902年10月,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通過成立丁龍講座,聘請夏德為首任講座教授。[11] 胡適在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讀書時,在丁龍講座教授夏德的提議下副修漢學[12]史學家何炳棣的回憶錄中也三次提到丁龍講座。[13]

丁龍後來離開美國,從此便在歷史上失去了記載。

紀念

卡朋蒂埃退休回到紐約高文鎮之後建了一條路通到自己的豪宅,將之命名為「丁龍路」(英語:)。[14]

导演吴宇森於2022年透露,他準備拍攝一部以丁龍為主角的历史剧情片。[15]

丁龍的真實身份

「Dean Lung」的真實身份成謎,就連其本名都眾說紛紜,有丁龍、丁天龍、[16][2]丁良[17]、進隆[18]等說法。

1894年丁龙返回中国前的书面誓词說,他第一次到美国在旧金山待了一年,18歲時到紐約,在中國進過大學主修醫學,但是沒有畢業,身高約1.73米。[2]1900年美國人口普查說丁龙1857年生於廣東[19]

广东省台山人說

2020年,中國中央電視臺根據學者的最新研究記錄製作了一部記錄片《尋找丁龍》。該記錄片認為Dean Lung是广东台山人,本名馬萬昌,前往美國後改名為馬進隆(Mar Dean Lung),Dean Lung 是“进隆”粤语台山話发音的英文音译。後來他離開美國返回台山故鄉,並於1936年10月在故鄉去世。此说的可信度较高,因节目组找到了“马进隆”在美国的后人,通过后人提供的书信、照片和画像,并与哥大保存的丁龙年轻时的照片进行AI技术比对,相似度达到80%以上,几乎可以确定“马进隆”就是丁龙本人。[20][18][21]根據马万昌的族谱,他生于咸丰丁巳十一月十四日辰时(公元1857年),于1936年在家乡去世。马万昌的同鄉马沾(Mah Jim)也是卡朋蒂埃的僕人,是捐款设立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的人之一。[22]哥大东亚图书馆馆长程健於2022年接待了马进隆的子孫,向他們介绍汉学系和东亚图书馆的历史。[23]

參考資料

  1. 董志成. . China Daily. [202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2. 记者王寅. . 南方周末. 2007-04-05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3. Wm. Theodore de Bary. . 哥倫比亞大學.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7).(英文)
  4. .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1917年: 第258頁.
  5. Frederick Paul Keppel.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merican branch. 1914年: 第282頁.
  6. .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7).(英文)
  7. 韓傑. . 世界周刊. 2017年12月18日 [2020年5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8日).
  8. 王海龍. . 立緖文化. 2002: 16-17頁. ISBN 9787532120215.
  9. . Columbia Spectator XLV (39). 1902-03-11: 第5頁 [202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英语).
  10. 翟理斯. . March 1902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8).(英文)
  11. . 哥倫比亞大學. [2014-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2).(英文)
  12. 胡適. 唐德剛 , 编. .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6年. ISBN 9573255049.
  13. 何炳棣. .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7 February 2004: 第215,303,346頁. ISBN 978-962-07-6294-9.
  14. Mary Packer, Town historian. (PDF). Town Of Providence, Saratoga County.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6-16).
  15. . ent.sina.cn. 2022年7月19日.
  16. Herbert Allen Giles. Charles Aylmer , 编. (PDF).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7年: 43頁 [2020-05-17]. ISSN 1036-60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02).(英文)
  17. 吳文津教授譯為「丁良」 吳文津. . 聯經出版事業: 33. 2016-06-22 Google Books.
  18. . CCTV. 2020-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19. John Whittier Treat. . Verge: Studies in Global Asia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Fall 2015, 1 (2): 192–207. JSTOR 10.5749/vergstudglobasia.1.2.0192. doi:10.5749/vergstudglobasia.1.2.0192.
  20. 陳家基. . 澎湃新聞. 2020年6月25日 [2020年6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2日).
  21. 海龍. . 北京晚報. 2020年6月24日.
  22. 陈家基. . 北京晚报. 2022-10-19.
  23. 海龍. . 北京晚報.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