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长征,或称“七律·长征”,是毛泽东1935年9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人教版小学教科书。

创作背景

1935年9月18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离开腊子口,向哈达铺前进,途中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9月20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率部抵达甘南小镇哈达铺。侦察连从哈达铺的邮局缴获了一批报纸,毛泽东得知了陕北红军良好的发展情况,决定前往陕北落脚,最终确定了红军长征的终点。毛泽东写下来《七律·长征》《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几首诗词。[1]

毛泽东创作《七律·长征》的时间应是1935年9月20日至29日之间,但该诗1957年1月在《诗刊》出版时标注的写作时间是1935年10月,原因是依循惯例,诗词写作时间以修改定稿时间为准。[1]

传播

1935年9月29日,红军攻占通渭县城,当晚在通渭县城内文庙举行晚会,毛泽东曾在晚会上朗诵了《七律·长征》。2000年9月,当地在毛泽东朗诵《长征》的原址,刻了一座《七律·长征》诗碑来纪念这一事件。[1]

1936年7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北采访红军。毛泽东在接受采访时,将《七律·长征》抄给斯诺。斯诺在吴亮平的帮助下英译了此诗,写进采访记录中。1937年4月,斯诺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又名《前西行漫记》)在北平秘密出版,此书首页刊有该诗;10月,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语原版在英国出版,书中刊有该诗;1938年2月,《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书中也刊有该诗。这些书籍的出版使《长征》一诗得到了广泛传播。[1]

1939年5月,毛泽东《七律·长征》的手书稿在鲁迅艺术学院举办了一个展览会中展出。之后多份中共刊物曾刊登该诗,文字却存在一些差异,可能是传抄中发生的错误或作者曾进行修改。

1952年元旦,罗元贞教授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建议,将“金沙浪拍悬崖暖”一句中的“浪”改为了“水”,以避免与“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浪”字重复。毛泽东接受了这一修改意见,并于1月9日给罗元贞亲笔回信。[2]

作者批注和解释

  • 1957年,该诗在《诗刊》发表,毛泽东在“自注”中说明:“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 1958年12月,文物出版社排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的《七律·长征》,毛泽东除再一次提到上者,还对“三军”做了解释:“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 1963年1月,毛泽东应英译本《毛主席诗词》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了口头解释。关于《七律·长征》,他解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并对当时《解放军文艺》杂志发表的一篇学习《七律·长征》的文章中认为该句体现了运动战思想的观点做了否认。[1]

歌曲

外部
video icon 七律·长征(领唱:贾世骏),《东方红》选曲

该诗同其他毛泽东诗词一样,曾被众多作曲家谱曲,其中传唱最广的版本是彦克吕远作曲《七律·长征》,该曲是一部合唱作品[3],是毛泽东诗词歌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4][5]该歌曲成名于1964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6],是彦克等为这次演出而创作[7],创作手法为男高音独唱、合唱交替[6][8],由贾世俊领唱,位于演出的第三场《万水千山》。

参考

  1. 李友唐.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党史文汇》. [201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2. 散木. . 炎黄纵横转《文史精华》. [201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3. 回首百年: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 李书敏著 重庆出版社 1994年出版 第42页。
  4. 新中国音乐史 居其宏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出版 第62页
  5.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年出版 228页。
  6. 毛泽东诗词大典 苏桂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第826页
  7. . [2014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2月22日).
  8. 作曲家郑律成 丁雪松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180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