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興達發電廠停機事故

2022年興達發電廠停機事故,或稱33停電事故303停電事故三三全臺大停電,是指2022年3月3日9時7分起在臺灣各地發生的大規模無預警停電事件[1],超過550萬戶受到影響[2],尤其以南部停電至當日晚上或次日較為嚴重,起因為台灣電力公司興達發電廠開關場故障[3]

2022年興達發電廠停機事故
日期2022年3月3日
时间09时07分至21时31分
持续时间超过12小时
地点 臺灣
别名33停電事故
303停電事故
三三全臺大停電
类型無預警大規模停電
主题能源
可再生能源
起因高雄興達發電廠開關場設備故障,致龍崎超高壓變電所以南機組跳脫
结果552.9萬戶受停電影響
死亡至少2人

事故起因

興達電廠開關場因操作人員失誤,未依照標準程序填充絕緣氣體,導致設備出現問題,9台發電機組無法送出電力,使南部電力系統的電力輸出能力瞬間下降,龍崎超高壓變電所無法反應,且因變電所連結南部電力系統與核三廠大林電廠的電力配置,導致變電所無法將電力送出,進而影響到全台的電力系統[4][5]

過程

2022年3月3日上午09時07分,南部電力系統發生故障,導致南部區域停電,中部區域和北部區域的電力系統也受到影響而卸載[6][7]

用電曲線

3月2日至3月7日用電紀錄。可看出事發後有一天多的時間核能發電進入保護狀態完全停機,直到3月6日凌晨才恢復到原先發電量。

影響

整起事件造成552.9萬戶受到影響,分別為台北市50萬戶、新北市89萬戶、桃園市19萬戶、新竹縣10萬戶、苗栗縣8萬戶、台中市41萬戶、彰化縣12萬戶、南投縣8萬戶、雲林縣11萬戶、嘉義縣7萬戶、台南市35萬戶、高雄市185萬戶、屏東縣62萬戶、基隆市6萬戶、宜蘭縣4萬戶、花蓮縣2萬戶、台東縣3萬戶、澎湖縣9,000戶,金門縣連江縣未受影響[8]。另外也造成328件電梯受困案件,共救出395人[9]高雄輕軌高雄捷運停駛,導致4起受困案。[10]電梯受困案件328起,桃園市14起,新北市68起,台北市49起,台中市6起,台南市30起,屏東縣19起,15起火災警報。[11][12]台南市東區,高雄市17個區域停水。[13][14]

受停电影响,2022年3月3日,高雄市两名老人因家用呼吸机无法供氧而死亡。[15]3月8日,高雄市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市政府法制局已經成立單一窗口,協助市民向台電求償。[16]

2022年3月3日入夜後,台南、高雄和屏東區域二度停電,對居民造成困擾。台電表示,日落導致太陽能的電量供應減少,因此需減少部分饋線的負載,使電力系統保持穩定。[17]

台電董事長楊偉甫及台電總經理鍾炳利請辭以示負責,經濟部長王美花也向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提出自請處分。[18]

受此影響,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與2022年3月來訪的前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的白天網路直播會突取消[19]。不過雖然仍停電,當晚在台北的點燈活動仍將進行,不受影響[20]

補償措施

王美花表示,台電會給予工業及家庭用戶9.5折,停電大於6小時則給予9折。[21]

評論

3月3日,台灣玻璃工業董事長兼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呼籲,蔡英文政府要面對缺電的事實,重新規劃能源政策,且不應該把核能發電排除在外[22]

3月3日,前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於臉書發文表示,王美花應負的政治責任,不是自請處分,而是請辭下台[23]

3月4日,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臉書發文稱,台灣面臨缺電挑戰,需預做準備,而非陷入個別問題之爭;大停電或許與缺電無關,但執政者應長遠考慮,轉型期間做好準備,有備無患;建議舉辦提高層級的能源會議,深入檢討,提出方案[24]

3月10日,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呼籲,面對將來仍然無法完全排除的停電危機,蔡英文政府應重新評估各項電力建設計畫,務實檢討能源政策,成立「獨立電業監管機制」,由電業及產業等專業人員管理監督,以確保台灣電力正常運作;如果蔡英文政府確有犧牲全國民生消費者用電的錯誤政策,應該重新檢討[25]

3月12日,臺北市市長台灣民眾黨創黨主席柯文哲諷刺,蔡英文政府一開始說「停電不是缺電」,那麼再下一個名詞就是「限電也不是缺電」。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凌濤表示,蘇貞昌在立法院面對能源政策議題,只有狂妄傲慢,不斷違反《立法院議事規則》對質詢他的立委「反質詢」,扯東扯西就是為了迴避承諾「不缺電」的政治責任[26]

參見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2022年興達發電廠停機事故

參考文獻

  1. 楊雅婷; 何立雯; 王嘉慶; 戴志揚. . 中時新聞網. 2022-03-03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2. . 2022-03-11.
  3. 胡華勝. . 2022-03-04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4. 何正鳳; 涂永全. . 三立新聞網 (高雄). 2022-03-04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中文(臺灣)).
  5. 林俊宏; 劉榮; 董孟航. . 鏡週刊. 2022-03-04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6. 陳俊宏. . ETtoday新聞雲. 2022-03-03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7. . 聯合新聞網. 2022-03-03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中文(臺灣)).
  8. 聯合新聞網. . 聯合新聞網. 2022-03-03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9. 聯合新聞網. . 聯合新聞網. 2022-03-03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10. . ETtoday新聞雲. 2022-03-03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11.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2-03-03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中文(臺灣)).
  12.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2-03-04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中文(臺灣)).
  13. . NOWnews今日新聞. 2022-03-03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中文(臺灣)).
  14. . 聯合新聞網. 2022-03-03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中文(臺灣)).
  15. 林雅惠、曹婷婷、陳彩玲. . 中國時報. 2022-03-22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16. 洪學廣. . 中央社. 2022-03-08 [2022-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9).
  17. . ETtoday新聞雲. 2022-03-03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18. 聯合新聞網. . 聯合新聞網. 2022-03-03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4) (中文(臺灣)).
  19. . 聯合早報. 2022-03-03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中文(臺灣)).
  20. . ETtoday新聞雲. 2022-03-03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中文(臺灣)).
  21. . finance.ettoday.net. 2022-03-03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中文(臺灣)).
  22. 賴彥伶. . 風傳媒. 2022-03-03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23. 曾薏蘋. . 中時新聞網. 2022-03-03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24. . 聯合新聞網. 2022-03-04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中文(臺灣)).
  25. 新聞稿. .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2022-03-10 [2022-03-12].
  26. 趙婉淳; 洪靖宜. . 中國時報. 2022-03-13 [2022-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