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河口
天津三岔河口,古名为三会海口。地处天津老城以北,子牙河北岸归河北区管辖,南岸归红桥区管辖。乃子牙河、南运河、海河交汇之地,海河干流起始处,海河水系的标志性区域。还是今天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最早发祥地。
历史
隋唐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三岔河口」成为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宋辽金
宋代,海河为北宋与辽的界河,旧名直沽河、大沽河。 金代末年,为保障中都及漕盐储运的安全,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建直沽寨,三岔河口自此从单纯的漕运枢纽发展成为储运与军事相界河的畿辅重镇。
元代
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寨为海津镇。
明代
明代初年,据传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纪念地,靖难军在此地附近渡河,南下沧州讨伐中央军,“天津”之名由此得来,意为“天子渡临的地方”[1]。此后,天津的漕运,海运等从以三岔河口为中心向周围发展,渐渐发展成京东最大的都会。到崇祯年间,为了防止满洲人从海上入侵,下诏在此地兴建窑洼炮台。其大體位置就在今天的獅子林橋,也就是老三岔河口。
清代
天津作爲北拱京師的門戶,又是南下江南的必經之地,也就自然的皇帝垂青。所以,在康熙、乾隆兩朝盛極一時。在三岔河口大量興建和修繕廟宇、道觀,其中知名有望海寺、崇禧觀等。位置基本跨過海河兩岸,與窑洼炮台相鄰。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