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事务
历史
上海地区从唐朝开始就有对外往来。日本遣唐使到中国就是从日本九州航渡到长江口。唐大中元年(847年)就有中国船只从青龙港出海开往日本。北宋时期的华亭县是中国东南地区对外联系的重要港口市镇。南宋设立上海镇,到元代已是“蕃商云集之巨镇”。元代中国与日本、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多从上海出入。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至少两次是从上海地区的刘家港启航的。[參 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由于租界的开辟,上海华界当局的外事活动主要以划定租界土地和处理租界内中国籍公民的相关事宜,直至1949年治外法权消失。期间列强在上海制造了“四明公所血案”,镇压抗捐小车工人,封闭“苏报”馆,压制为抗议美国虐待在美华工、抵制美货、抵制日货运动,镇压上海工人、学生的“五卅惨案”等一系列事件。[參 2]
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对外交流几乎呈现中断状态。1949年12月苏联在上海开设新的总领事馆,随后捷克斯洛伐克、印度等国相继在上海设立领事机构。1953年后,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前后共有800多名技术、文教专家随援华建设项目、上海引进技术项目和科教、文化合作关系到上海工作。1954年,越南、朝鲜等国的首批留学生在上海入学。到1959年,已有10个国家在上海设立总领事馆。
1970年起,上海先后开辟了至北美、北欧的远洋运输航线。1972年2月27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陪同下访问上海,并发表《上海公报》。1973~1974年,上海与日本横滨、大阪市结为友好城市。1975年,日本在上海设立总领事馆。1979年,访沪外国人的总人数从70年代中期的年均2万人左右,增至15.2万余人。到80年代末,已有13个国家在上海设立总领事馆,上海同19个国家的21个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自1990年代以后,上海对外交流更加广泛、频繁。至1997年底,已有32个国家在上海设立总领事馆,有31个国家的友好城市33个,来上海的外国人已增至129.9万人次。上海开始逐步承办众多重要国际会议和大型赛事。如1993年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參 3]、2001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參 4]、2006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相关会议[參 5],以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參 6]等,上海逐渐加强了与世界的交流。
外事机构
友好城市
1973年,横滨成为第一个与上海发展友好关系的城市。至2007年底,上海的友好城市已有70个,分布在52个国家和地区[參 12]。另外,上海也是众多外国领事机构的驻地,截至2008年,共有64个国家和地区在沪开设领事机构,大多为总领事馆,并服务于华东地区[參 13]。
参考資料
- 上海外事志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 . 《上海外事志》编辑室. 1999-09 [201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8).
- 历史上的今天-1993年5月9日首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举行
- . 人民网. 2001-03-11 [2011-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2006-04-20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8).
- . Asia Times Online. 2006-01-07 [200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英语).
-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6).
-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6).
- . 中国旅游. 2010-11-25 [201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3) (中文).
- . 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2016-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7).
- . 中国上海.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新华网. 2008年12月30日 [201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