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人制橄欖球系列賽
世界七人欖球系列賽(英文:),正式名稱滙豐世界七人欖球系列賽(英文:)由匯豐集團冠名讚助。舊名IRB世界七人制橄欖球巡迴賽(英文:)是一個國際性的七人制橄欖球比賽,由國際橄欖球總會於1999-2000賽季首辦。
运动 | 橄欖球 |
---|---|
創立 | 1999年 |
隊伍數 | 24 |
國家或地區 | 世界各地 |
应届冠軍 | 斐济 |
要爭奪世界七人制橄欖球賽的冠軍,需在每次比賽積累積分點。比賽分別在五大洲的澳大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南非、新西蘭、美國、香港、日本、蘇格蘭及英格蘭舉行。
比賽的球員數目是七人,並不是正常欖球比賽的15人。比賽的時間比正常的短很多,只有上下半場的七分鐘或十五分鐘,而且往往有非常快的節奏。七人制橄欖球賽因為香港的舉行日期有三日而成名(正常是有兩日的賽事)。遊戲的節奏,得分及簡單的規則,大大提高了吸引力。它給了球員空間,儘量發揮個人的技術。
赛季回顾
2008-09賽季
廣播時間超過3300小時,35間廣播公司以15種語言轉播到139個國家。
2011-12賽季
2011-12賽季新加入東京站賽事,是繼香港後第二個亞洲城市主辦這項比賽。本賽季另一重大改動是將參加香港站比賽的隊伍分成種子隊及外圍隊伍兩組作賽,而部分分站賽事亦更改了比賽日期及地點。
各分站比賽舉行詳情如下:
城市 | 比賽場地 | 日期 |
---|---|---|
黃金海岸 | Skilled Park | 2011年11月25-26日 |
迪拜 | The Sevens | 2011年12月2-3日 |
伊莉莎白港 | 納爾遜·曼德拉海灣球場 | 2011年12月9-10日 |
威靈頓 | Westpac Stadium | 2012年2月3-4日 |
拉斯維加斯 | Sam Boyd Stadium | 2012年2月10-12日 |
香港 | 香港大球場 | 2012年3月23-25日 |
東京 | Prince Chichibu Stadium | 2012年3月31日-4月1日 |
格拉斯哥 | Scotstoun Stadium | 2012年5月5-6日 |
倫敦 | 肯納姆體育場 | 2012年5月12-13日 |
歷屆冠軍
賽季 | Rds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第六名 |
---|---|---|---|---|---|---|---|
1999–00 | 10 | 新西蘭 (186) | 斐济 | 萨摩亚 | 南非 | 加拿大 | |
2000–01 | 9 | 新西蘭 (162) | 斐济 | 萨摩亚 | 南非 | 阿根廷 | |
2001–02 | 11 | 新西蘭 (198) | 南非 | 英格兰 | 斐济 | 萨摩亚 | |
2002–03 | 7 | 新西蘭 (112) | 英格兰 | 斐济 | 南非 | 萨摩亚 | |
2003–04 | 8 | 新西蘭 (128) | 英格兰 | 阿根廷 | 斐济 | 南非 | 萨摩亚 |
2004–05 | 7 | 新西蘭 (116) | 斐济 | 英格兰 | 南非 | 阿根廷 | |
2005–06 | 8 | 斐济 (144) | 英格兰 | 南非 | 新西蘭 | 萨摩亚 | 阿根廷 |
2006–07 | 8 | 新西蘭 (130) | 斐济 | 萨摩亚 | 南非 | 英格兰 | 威尔士 |
2007–08 | 8 | 新西蘭 (154) | 南非 | 萨摩亚 | 斐济 | 英格兰 | 阿根廷 |
2008–09 | 8 | 南非 (132) | 斐济 | 英格兰 | 新西蘭 | 阿根廷 | 肯尼亚 |
2009–10 | 8 | 萨摩亚 (164) | 新西蘭 | 斐济 | 英格兰 | 南非 | |
2010–11 | 8 | 新西蘭 (166) | 南非 | 英格兰 | 斐济 | 萨摩亚 | |
2011–12 | 9 | 新西蘭 (167) | 斐济 | 英格兰 | 萨摩亚 | 南非 | |
2012–13 | 9 | 新西蘭 (173) | 南非 | 斐济 | 萨摩亚 | 肯尼亚 | 英格兰 |
2013–14 | 9 | 新西蘭 (180) | 南非 | 斐济 | 英格兰 | 加拿大 | |
2014–15 | 9 | 斐济 (164) | 南非 | 新西蘭 | 英格兰 | 美國 | |
2015–16 | 10 | 斐济 (181) | 南非 | 新西蘭 | 阿根廷 | 美國 | |
2016–17 | 10 | 南非 (192) | 英格兰 | 斐济 | 新西蘭 | 美國 |
歷屆成績
|
|
|
|
統計
粗體的球員仍有參與2009-2010年度IRB國際七人制橄欖球賽
球員 | 國籍 | 達陣次數 |
---|---|---|
Santiago Gomez Cora | 阿根廷 | 230 |
Ben Gollings | 英格兰 | 202 |
Fabian Juries | 南非 | 179 |
Mikaele Pesamino | 萨摩亚 | 151 |
Uale Mai | 萨摩亚 | 132 |
Nasoni Roko | 斐济 | 117 |
Karl Te Nana | 新西蘭 | 113 |
Amasio Valence | 新西蘭 | 112 |
Tafai Ioasa | 新西蘭 | 111 |
Peter Miller | 107 | |
Dave Moonlight | 加拿大 | 107 |
RRichard Haughton | 英格兰 | 106 |
William Ryder | 斐济 | 105 |
Marius Schoeman | 南非 | 103 |
Rob Thirlby | 英格兰 | 101 |
Zar Lawrence | 新西蘭 | 100 |
計分方法
每個賽季的冠軍圴由每場比賽獲得的積分作計算。國際橄欖球總會更改了2009-2010年度的計分方法,以達到以下兩個目標[1]
- 為香港的比賽提供更好的平衡給予的24支標準參賽球隊,而不是通常的16支參賽球隊。
- 在頂層賽事以外,為參與香港的比賽球隊提供更多的分數獎勵。
- 16支參賽球隊(括號為前計分方法),香港以外的比賽[1]
- 盃賽冠軍 (第1名): 24 分 (20)
- 盃賽亞軍 (第2名): 20 分 (16)
- 盃賽決賽出局: 16 分 (12)
- 碟賽冠軍 (第5名): 12 分 (8)
- 碟賽亞軍: 8 分 (6)
- 碟賽決賽出局: 6 分 (4)
- 碗賽冠軍 (第9名): 4 分 (2)
- 24支參賽球隊(括號為前計分方法),香港的比賽[1]
- 盃賽冠軍: 30 分 (30)
- 盃賽亞軍: 25 分 (24)
- 盃賽決賽出局: 20 分 (18)
- 盃賽半決賽出局: 沒有直接得分, 並降至參與碟賽 (8)
- 碟賽冠軍: 16 分 (4)
- 碟賽亞軍: 10 分 (3)
- 碟賽決賽出局: 8 分 (2)
- 銀碗冠軍 (第9名): 5 分 (1)
- 2009-2010年度前,碟賽與盃賽在香港是完全分開的;碟賽冠軍是比賽的第9名。同時,碗賽是由8支最最弱的球隊進行比賽,因此碗賽的冠軍是比賽的第17名。
若多於一隊隊伍在球季結束後分數相同,會以下列的方法來決定名次:[2]
- 季度的總得失分
- 季度的總嘗試次數
- 如上述的方法無法產生冠軍,隊伍將會並列冠軍。
另見
- 世界女子七人欖球系列賽
- 世界盃七人制橄欖球賽
- Rugby League World Seven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IRB世界七人制橄欖球巡迴賽在UR7s.com
- 官方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美國國際七人制橄欖球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World Sevens news from Planet Rugby
- RugbyRugby.com world rugby news website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