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政大学

东北军政大学,是1946年至1949年东北解放区培养军政干部的学校。设总校及吉林(东满)、辽东(南满)、西满、北满、冀察热辽5所分校及第1、第2支队。

总校历史

1945年10月,抗大总校副校长何长工、政治部副主任徐文烈率领抗大总校直属队和一、三、四大队师生3000余人,代号“青年纵队”,分四个梯队,由绥德出发,1945年12月到达安东省梅河口山城镇。1946年2月10日抵达安东省(今吉林)通化,与东北炮兵学校及工兵大队合并组建东北民主联军军事政治大学(简称东北军政大学)。林彪兼任校长、彭真兼任政治委员(1946年6月林彪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何长工任副校长(后朱瑞倪志亮),吴溉之任副政治委员,陈伯钧任教育长(后曾国华),徐文烈任政治部主任(后刘型)。

1945年10月末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也称山东军区教导第一团),从山东费县县城出发,进军东北,步行月余,从山东龙口登上渔船,在庄河登陆休整,与当地的苏联红军共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8周年。在安东沙河火车站乘火车到沈阳,步行过浑河大铁桥到苏家屯,行军到达抚顺。1945年12月行军到通化,列入抗大总校建制编为该校第3大队。

1946年4月东北军政大学迁长春,5月迁黑龙江北安东大营建校。1946年7月1日在北安东郊侵华日军旧军营举办开学典礼。开学后不久,总校调整了学员队的组织编织和直属机构,将原有的3个大队改编为3个支队,第一支队队长为胡登高,政治委员张驾伍,副支队长莫擎宇;第二支队队长贾力夫,政治委员黄华清,副支队队长李延贽;第三支队设在齐齐哈尔,支队长李敏,政治委员徐洪才,副支队长邸怀珍。原训练部改为训练处,下设军教科,政教科[1]

东北军政大学在北安开办了两期,第一期学习时间到1947年3月。总校第二期于1947年4月开学,为了适应当时形式需要,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军政大学精简组织机构,调部分干部到军区和部队办学。据此学校决定,从第三支队调出大部分干部到第1纵队、第2纵队、第6纵队和松江军区,组建3个教导团和松江干校;调第二支队干部到齐齐哈尔,组建西满分校;第一支队留在总校与校直属队一起改编。在军政大学总校调整期间,调出少数干部参加组建工兵学校、坦克学校、航空学校和医科大学。总校改编以后的组织情况是:校部下辖3个学员大队、1个政治教导训练队、1个政治工作训练班、1个军教研究班,同时仍管辖东、南、西、北满分校。第二期学习至1947年12月结业[1]

军大总校一直延续着抗大学期序号:毕业的三期学生为第九、十、十一期。不算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教导队等,军大在东北期间培养学员3万人。设预科、本科和入伍生队。预科设普通班和军事班,修业时间4个月,期满升入本科;本科设军事系、政治系,修业期限8个月至1年;入伍生队修业期限4个月~6个月,期满升入预科。

1948年1月,东北军政大学迁至齐齐哈尔,撤销各分校“集中办学”。校长由林彪兼任,倪志亮任副校长,吴溉之任副政治委员,曾国华任教育长。总校宣传科长张金辉,总校文工团团长吴因。

1949年7月,东北军政大学的一、三、五团南下武汉,改称华中军政大学。1949年12月,又改为中南军政大学。后发展为汉口高级步兵学校

1949年9月,东北军区以东北军政大学四团为基础,合并了辽东、辽西、热河3个省军区的教导大队及东北军区卫生部所属的第1、第3医院,组建了东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伍修权兼任校长,周桓兼任政治委员,刘子仪任第一副校长,彭施鲁任第二副校长,朱士焕任副政治委员,吴殿甲任政治部主任。1950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高级步兵学校。1951年1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步兵学校,1953年改称第7步兵学校。1955年6月,划归沈阳军区代管,更名为齐齐哈尔步兵学校。学制为一年半,学员来自部队和青年学生。步校共有学员2,500名,编为5个大队。1959年4月15日,移驻锦州市,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锦州步兵学校。1986年,在原锦州步兵学校基础上,组建了大连陆军学院

北满分校

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四大队于1946年离开总校,4月到达佳木斯,改称东北军大北满分校。1946年6月1日,学校在合江电影院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开始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学制大约6个月。7月下放给合江省,改称东北军政大学合江分校,校址在现今东风区松江乡红力村。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钟赤兵兼任校长,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兼任政委,王泮清任副校长兼教育长,叶明兼政治部主任。彭施鲁任副教育长。合江分校宣传科长严文祥,合江分校保卫科长唐纯一。[2]

至1947年底,共办3期,培训基层干部2223名.1947年12月合江分校全部机构迁至齐齐哈尔,改编为东北军政大学第二团。

东北军大二支队

党总支书记牛正中

西满分校

前身是嫩江省军政干校。1945年11月,在嫩江省民主大同盟训练班基础上成立。校长王明贵(兼),副校长朱光,教育长张瑞麟,政治处主任张兢,教育处主任赵湘荃张俊英。设政治队、军事队、女子队。王光伟邵式平兰庭辉等领导也给学员上课。1947年2月末学校结束。共培养八百余学员。

1947年5月1日,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分校在齐齐哈尔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倪志亮任校长,李敏任副校长,张驾伍任政治委员。原址位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军校街86号院内 原址。1980年,市政府将福新东街与东盛二街合并称为军校街。

辽东分校

辽东军区军政干部学校位于安东市火车站西侧一座三层楼。滇军第184师海城起义后100余军官也调学,后来成为解放军改造各支起义部队的骨干。1946年12月,学校撤退至大连,改名关东公安总局警官学校。公安总局代局长边慎斋兼校长,张梓桢任副校长兼副政委,设教育科、训练处、教务处、总务科。教职工为185人。1947年7月,重回安东,学校改名东北军政大学辽东分校。1948年9月分校撤销,并入总校。校长莫文骅,政治部主任李桂林,副校长、政委张梓桢,副校长罗文,教育长朱子敬

吉林分校

组成来源:

  • 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三大队在政治处主任涂锡道率领下,跟随总校,从瓦窑堡出发,于1946年春节到达海龙县山城镇。三大队奉命建立东北军政大学东满分校。涂锡道任校长兼书记,在桦甸县以三大队的20名教职员与80名学员,在吉林、长春招生一百多人,正式开课。1946年5月初由桦甸县迁至延吉北大营。
  • 吉东军政大学:1946年1月6日正式组建,学制一年,设军事系和政治系。1946年3月20日招生考试。录取汉族120人,朝族380人。其中20名朝族女生。1946年4月1日开学典礼。校长周保中,副校长雍文涛姜信泰。金龙洙任大队长,金裕任教导员。
  • 桦甸军政学校:1946年1月14日由中共吉林特别支部朝鲜人分支部及“解放同盟”(后成为“吉林省民主联盟”的主要力量)和朝鲜义勇军第七支队携手筹办。校长朴训日(即朴勋一,第七支队支队长兼),副校长崔明(7支队政治处主任)、副校长梁焕俊(中共吉林朝鲜人分支部书记兼“解放同盟”负责人),以吉林市暨永吉县朝鲜族青年组成的保安24团300余名为主,在吉林地区招生朝族青年400余人。编成军事队、政治队、警备连和女区队,学习年限为一年。1946年5月22日撤出桦甸,6月初转移至延吉。
  • 朝阳川教导队:1946年2月9日,来到延边地区的朝鲜义勇军5支队,以太行山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干部班学员为基础,1946年1月16日在朝阳川创建,2月9日开学典礼。招收的是报考未能开学的延边大学的青年。1946年6月初,有朝族学员1300人编为7个中队、1个女学员队。大队长为朴松波,教导员为金世敏
  • 安东学生工作团:1946年11月由陈坚领导的安东联合中学暑期下乡工作团的一部分140名汉族学生,由指导员史雷带领,经朝鲜抵达龙井,也编入了东满分校第一大队。

1946年6月,吉东分省委和吉东军区根据东北局的指示,以东北军政大学东满分校为主,将吉东军政大学、朝阳川教导队、桦甸军政学校加以合编,仍称东北军政大学东满分校。调朱仕焕任政委。吉东军政大学与桦甸军政学校合并为东满分校二大队。朝阳川教导队编为分校三大队,大队长朴松波,教导员金世民。东满分校共计学员2600人,第一大队520人为汉族设6个中队,第二大队780人为朝族设6个中队,第三大队1300人朝族设7个中队。吉东军政大学的女区队与桦甸军政学校的女区队,同东满分校的女学员队合并后,隶属于一大队。全校学员共有2700余人,其中朝鲜族学员2130余人,占学员总数的78.8%。

1946年6月11日向汪清县罗子沟进发,为便于行军作战,分校称东北民主联军“独立旅”,涂锡道为司令员,改大队、中队、区队为营、连、排。7月1日举办开学典礼。江学彬任政治部主任,苏虹任政治部副主任,鲁赤诚任副教育长,后来曹志学余能胜任教育长,供给部长国柱、政委高得年,组织科长谢奇,宣传科长金革,保卫科长张得金,政教科长刘海波,第一大队大队长周力、陈策、姚树林,第二大队大队长金龙洙、副政委金裕,第三大队大队长朴松波、政委丁易、副大队长熊之简、副政委金世敏。此间,二大队的一、二、三队,三大队的三队调归北朝鲜。把二大队的四队调归三大队。1946年8月16日迁驻延吉市北大营。9月18日搬到迁龙井县城原恩真中学校舍。涂锡道校长向周保中、陈正人、张启龙等吉林省、省军区领导人汇报了分校的工作情况,提出了办校方针和教学意见。吉林省委召集省政府副主席袁任远、省军区副司令员陈奇函、副政委唐天际、政治部主任覃辅仁,省委秘书长白栋才、省军区参谋长、延边地委书记孔原等党政军领导人研讨,作出下列决定:

(一)根据吉东地区工作需要和战局发展的客观要求,招收社会知识青年,加紧培养一批新干部,以适应部队和地方需要。

(二)对学员深入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政治教育,着重进行统一战线、土地改革、民族政策、拥政爱民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军事教育,着重讲人民战争,以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思想和打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并进行军事技术训练。

(三)学期为半年,立即正式开学。

(四)目前应以培养朝鲜族军政干部为主,以后设法多招收些汉族学员。

(五)分校事需要的口粮,由省政府保证供给。不过延边粮食困堆;分校派得力干部,带领学生队伍,配合部队和地方政府进行护粮、夺粮斗争,以筹集足够的粮食。

(六)确定分校的组织编制,补充了不少领导干部。保留原3个学员大队,校部设校务,训练、供给3个处,新成立文工队。

改组后的校领导班子:

  • 校长周保中兼
  • 政委陈正人
  • 任副校长兼党委书记涂锡道
  • 副政委朱士焕
  • 教育长余能胜/王云舞/曹广学
  • 副教育长鲁赤诚
  • 政治部主任江学彬/吴殿甲
  • 政治部副主任苏虹
  • 校务处长符岱寿
  • 训练处长赵文烈
  • 供给处长高得年
  • 组织科长谢奇
  • 保卫科长张德全
  • 军教科长王福林
  • 政教科长刘海波
  • 宣传科副科长余占云
  • 文工队指导员刘茂侦/后董多园
  • 各大队领导:朴松波、丁以、丁民树、金世敏、金龙洙、金裕等人,仍任各大队长或政治委员。军区还调陈策、周黎、樊明车等人,充实了大队领导班子。

1946年10月18日开始了第一期的本科学习,并改称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制一年,其中预科四个月,本科八个月,设军事系、政治系。1947年5月5日一期毕业典礼。第二期从1946年7月到1947年7月,四个中队480人,为吉林省各地的知识青年,其中一、二中队汉族240人。三期为1947年8月至1948年2月,为部队的基层干部,一、三队为汉族各120人,二队为朝族100人。第四期为1948年3月至8月,以政治学习为主,为部队的基层干部,一、三队为汉族各120人,二队为朝族100人。

1947年4月接管龙井医科大学,改称吉林分校附属医学院,学制8个月,学员300人为朝族。

1948年6月中旬,吉林分校迁吉林市。1946年8月迁齐齐哈尔并入总校。

冀察热辽分校

1947年春在土城镇成立冀察热辽军区军政学校,培养连排干部。校长陈奇涵(军区副司令兼),教育长覃国翰,副教育长张苏,政治部主任李孔亮,一期学员设有1个政治队、1个骑兵队、2个步兵军事队,学制3至4个月。1947年6月迁至赤峰市。第一期1947年7月23日毕业。随后迁至平庄招收二期学员4个队,1947年底毕业。冀察热辽分局根据中央、东北局指示,决定大量培养基层干部满足攻势作战需要,调喻楚杰任副校长,赵复兴任教育长,曹诚任副教育长,李孔亮任政治部主任,王克然任校部协理,江峰任政治部副主任,从部队调大批营团干部和个别师干部充实机关、大队、队干;三期设有三个大队,第一大队设有1个工兵队、1个政治队、4个军事队;第二大队设有5个军事队;第三大队设有2个政治队,2个参谋训练队,共15个队2000余人。学生主要来源野战部队,少量来自机关与地方部队,工兵队与参谋训练队来自冀东解放区招收的青年学生与地方干部。军事队、政治队学制6个月,工兵队、参谋训练队学制8个月。1948年2月1日改称东北军政大学冀察热辽分校。1948年3月初,第三期开学。教学同时,当年春季热河旱情严重,节粮支援救济灾民,开展农业生产减轻解放区经济负担,并派出学员兵力在驻地附近鼠疫疫区控制出入。1948年8月政治队、军事队三期毕业。1948年9月四期入学,以野战部队优秀班长与连排干部为主。1948年春,冀察热辽军大分校成立,军大到1948年10月,军大分校共培训干部5期,培训学员3000多人,为华北、东北军区和地方政府培训了大批干部。

1948年12月26日离开平庄进关,经平泉喜峰口,1月2日到玉田丰润。1月20日在杨村接收天津战役国民俘虏军官及家属9874人,至3月3日俘虏军官处理完毕,其中释放8652人,准备留用852人,留训201人,留用分配技术人员106人,逃亡48人,死亡8人。四期学员全部回原部队;三期工兵队100余人、参谋训练队330人分配到野战部队。1949年3月,冀察热辽分校改为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第二分团,分团长赵复兴,政委李孔亮,副团长曹诚,副政委兼教务处长江峰,教务处长宋昕卓明,总务处长彭泰元,总务处政委王健,在天津招收青年学生2000多人编为第1、第2、第3大队,各辖4个中队。1949年6月组建第4、第5大队接收华北大学1500名学生。7月下旬开始乘火车南下,8月1日陆续到汉口。8月中旬陆续开始分配到部队,少数分到地方。8月22日,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吴溉之传达二分团调广州改为军大分校,随叶剑英进军广东。1949年10月9日正式把二分团机构改为中南军政大学广东分校(广东军政大学)。

参考文献

  1. 袁伟, 张卓. .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1: 513. ISBN 7562610894.
  2. 柴明军:“解放战争时期佳木斯的军事学校”,《黑龙江史志》2005年3期 第47-48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