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花市东街
简介
东花市东街的前身是东花市斜街。东花市斜街东南起白桥大街,西北到东花市大街,长595米,宽10米。1965年将佘家馆、史家胡同、牛角湾部分并入,因为走向为斜街,且靠近东花市大街,故得名东花市斜街。东花市斜街明朝时称卧佛寺街,清朝乾隆时称卧佛寺,因有卧佛寺而得名。东花市斜街北侧的北京市第五十九中学(2003年被并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1])原址曾是广东义园。该中学操场南边有袁崇焕祠。其西为佘家馆。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在西市冤死,弃尸于市,“乡人惧祸不敢问”。其佘姓仆人“夜窃督师尸,葬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终身守墓不去,死葬督师墓旁”。清朝乾隆修撰《太宗实录》时,披露了皇太极用反间计杀害袁崇焕的内幕,从而为袁崇焕昭雪。后人为纪念袁崇焕,修建了袁崇焕祠,俗称佘家馆。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对袁崇焕祠、墓和庙进行重修,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崇文区人民政府投资重修袁崇焕祠、墓,同年11月对外开放。[2]
2002年,崇文区启动角湾危改项目。东花市斜街作为角湾危改项目的一部分,除保留130米外,其余部分被扶正的新路取代。角湾危改区的袁崇焕祠修复并保留,东花市斜街保留下来的130米长的路段就位于袁崇焕祠前,成为本家润园C区内的小区道路。新路北起东花市大街(其延长线与北京内城东南角楼相对),南到广渠门内大街,是一条笔直的南北向道路。[3]后来该路又向北延长至北京二环路东便门桥南侧。该路定名为东花市东街。2012年,东花市街道开展6项环境整治工作,其中包括对东花市东街的环境整治。[4]
东花市东街的南段原先是下唐刀胡同南北向段、白桥西巷,并且占用了北角湾胡同、南角湾胡同的东段。下唐刀胡同南起广渠门内大街,北至东花市斜街再折向西,西到南小市口街,其中东花市斜街至南小市口街段长264米,宽3米,1965年定名下唐刀胡同。[5]白桥西巷南起东花市斜街,北到北角湾胡同。北角湾胡同北起东花市大街,西到东花市斜街,长319米,宽3米,呈“┛”形,因和南角湾胡同呈牛角状,故得名。南角湾胡同北起北角湾胡同,南至东花市斜街,长319米,宽3米。明朝时,北角湾胡同与南角湾胡同统称牛角胡同,清朝光绪年间统称牛角湾,中华民国时期沿用。1965年分为北角湾胡同和南角湾胡同。其中南角湾胡同是将卧佛寺后街、史家胡同并入并定名。南、北角湾地形复杂,胡同出口有九个(北角湾胡同东端有两个、西端有一个出口至东花市大街,西端有两个出口至东花市斜街;南角湾胡同西端有三个出口至东花市斜街,东端连接白桥西巷),北角湾胡同和南角湾胡同西端之间有一支路连接。清朝《京师坊巷志稿》记载,牛角湾有土地祠、财神庙,即明朝《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的增福寺,后来这些寺庙均成为了民居。该地区原先是坟地和臭水沟,居民贫困,当时所谓的“穷八家”又称“八间房”,多以蹬三轮、拉排子车、捡煤核、小摊贩、卖纸花为生。房屋狭小破旧,卫生环境恶劣。1950年代对危旧房屋加以修缮改建,20世纪末角湾危改拆迁,老房屋全部被拆除。[6][7]
东花市东街的北段原先是虎背口胡同。虎背口胡同北起花市下头条,南至东花市大街,长178米,宽3米。清朝时,此处有户部下属衙门,乾隆《京城全图》记载,花市上四条胡同有户部税课司。后来音讹俗称为虎叭喇口。中华民国时期改为虎背口。又一说,虎背口北口窄南口宽,中段拱似虎背状,故得名。1965年定名虎背口胡同。虎背口旧时有禽市。《居易录》记载:“京师花市鬻黄鸽二,毛羽金黄色,索价甚高云云。”是北京知名的鸽市,鸽子种类达到三、四十种,包括鹤秀、麒麟、铁翅、紫鸟、玉环等珍稀品种。中华民国时期,鸽市迁至虎背口以外的三岔路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鸽市不再存在。虎背口胡同的平房在1990年代拆除,建为多层住宅区东花市北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