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长安街
东长安街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西部的一条街。为长安街的组成部分之一[1]。
| ||||||
---|---|---|---|---|---|---|
![]() 从北京饭店前西望东长安街 | ||||||
類型 | 城市主干道 | |||||
道路長度 | 2(1.2英里) | |||||
车速限制 | 70公里每小時 | |||||
双向10车道 | ||||||
地點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 |||||
附近主要建築物 | 国家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 |||||
起點 | 广场东侧路 | |||||
終點 | 东单路口 |

简介
东长安街东起建国门内大街西端的东单路口,西到广场东侧路,因位于东长安门外而得名。元朝,今东长安街的所在处是元大都南城墙。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扩建北京城,南城墙向南迁至今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一线[1]。
天安门,明朝称“承天门”。清朝顺治八年(1650年)重修之后,改称“天安门”。天安门东侧为太庙。明朝永乐年间修建北京的宫殿及城池时,太庙南侧建有长安左门,东长安街便是指长安左门向东至东单牌楼的路段。因为东长安街在长安左门以东,故又称“东长安门外大街”。长安左门之东,清朝建有三座门,称“东三座门”,门外的下马碑上以汉文、满文、蒙古文、藏文四种文字书写“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后来,又在三座门以东兴建了一座牌楼,上书“东长安街”,俗称东长安街牌楼[1]。
中华民国时期,东、西长安街仅有7米宽的石板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上述长安左门、三座门与东长安街牌楼将东长安街分隔成几段,阻碍交通,1959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将门拆除,道路拓宽至50到80米[1]。
明清以来,东长安街两旁一直设有不少国家机关,明朝设有翰林院、銮驾库、兵部、工部、宗人府等等。清朝还设有裕亲王府、詹事府、理藩院、昭忠祠、化成寺等等。中华民国时期,设有北京饭店(位于原理藩院旧址处)、电报总局、京汉铁路局等等[1]。
建筑物
东长安街南侧 | ↑ 西 东 长 安 街 东 ↓ | 东长安街北侧 | ||||
---|---|---|---|---|---|---|
门牌号 | 建筑物、场所或单位 | 图片 | 图片 | 建筑物、场所或单位 | 门牌号 | |
![]() | 太庙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 |||||
16号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 | ||||
14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 国家移民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 | ![]() | ||||
![]() | 皇城墙 菖蒲河公园 | |||||
12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 | ![]() | 北京贵宾楼饭店 | 35号 | |
10号 | 长安俱乐部 | ![]() | ![]() ![]() | 北京饭店 | 33号 | |
6号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 ![]() | ||||
2号 | ![]() | ![]() | ![]() | 东方广场 (东方新天地 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 | 1号 | |
(大华路2号) | 华诚大厦 | |||||
东单体育中心 | ||||||
东长安街牌楼

东长安街牌楼原址位于今王府井大街南口外西侧,即北京饭店旧楼前面,横跨东长安街。与西长安街牌楼东西相向,构造相同,均为木结构,三间四柱三楼式。立柱均为通天柱(冲天柱),每根立柱两侧均加有戗柱。两牌楼分别嵌有 “长安街”匾额[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8月13日北京市政府致函文化部称:“东、西长安街牌楼地当冲要,于交通颇有妨碍,自东长安街路南建设大楼后,牌楼位置亦不相称。现拟将此两座牌楼全部拆卸,移建于陶然亭公园内……”1954年8月18日北京市政府决定拆除东、西长安街牌楼。同月21日,东、西长安街牌楼同时动工拆卸,25日拆除完毕。拆下的构件运到陶然亭公园北门内分类保存,其木构件逐一编号并登记造册,瓦件保存完好。1955年,这两座牌楼在陶然亭公园内按原样重新组建。两座牌楼的迁建获得了周恩来的关照[2]。
文革期间的1971年,江青到陶然亭公园视察。同年9月,在江青指令下,以“牌楼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由,将这两座牌楼拆除[2]。
2011年,陶然亭公园重新建起了这两座牌楼。因为原有构件已全部散失,故此次为全部新建,外观仿照了原牌楼的形制[2]。
参见
参考资料
- 王彬; 徐秀珊 (编). .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8: 75–76. ISBN 9787505959989.
- . 华夏经纬网. 201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