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溫暖時期

中世紀溫暖時期是指北大西洋地區內由公元10世紀到14世紀所出現一個不正常溫暖的時期。

中世紀溫暖時期常常成為全球變暖的討論課題。有些人則稱呼為中世紀氣候異常強調其他影響多於溫度。[1]

中世紀溫暖時期的溫度記錄(来自推算)

研究

中世紀溫暖時期的氣候十分不正常,當時正值歐洲的中世紀,大約在8世紀至13世紀。歐洲已經進行大量關於中世紀溫暖時期及小冰期的初步研究,氣候不正常的現象已經是很明顯及有清晰的記錄。

亞洲地區影響最大大约是在公元950年至1150年,相当于中国北宋时期。當初認為溫度的改變是全球性的。可是,這個觀點很快受到質疑。2001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概括了這項研究。它指出「現在的證據沒法支持當時全球同步地發生不規則的冷暖轉變的論調,傳統所指的小冰期及中世紀溫暖時期只能有限地描述北半球或全球在過去幾個世紀中平均氣溫的改變。」[2]

古氣候學家正著手重建小冰期及中世紀溫暖時期的地區氣候。[3][4]其他學者則遵從傳統只把小冰期及中世紀溫暖時期內發生的事情聯繫到該段時期。

發生事件

歐洲地區

在這段時期,釀酒用的葡萄能夠遍佈歐洲,最北達英國南部。大西洋鯡魚盛產,鹽醃鯡魚的消費幾乎遍及歐陸,甚至一度成為軍糧與繳稅物。[5][6][7]

北大西洋地區

格陵兰中部冰芯重建的温度

马尾藻海洋底沉积物(box corer)通过碳14定年显示,400年前与1700年前的海洋表面温度比现在低1 °C ;而1000年前的海洋表面温度比现在高1 °C .[8]

波多黎各墨西哥湾沿岸、佛罗里达新英格兰的大西洋沿岸的证据一致表明北大西洋热带飓风活动在中世纪温暖期达到一个高峰,随后处于暂时的安静期[9]

中世紀溫暖時期,北極海域的浮冰大量減少,使古斯堪地納維亞人(或稱維京人)能橫越北大西洋,抵達格陵蘭和北美東岸,促成了與因紐特人的短暫相遇。

南半球

从南极半岛的Bransfield Basin取到的冰芯表明[10],公元1000–1100年处于显著寒冷时期。可见温暖期是区域性的而非全球。

热带太平洋珊瑚礁的分析,在公元2000年的早期,气候是寒冷干燥的,相等于拉尼娜现象[11]。澳大利亚艾尔湖地貌表明[12]9至10世纪的气候类似于拉尼娜现象。

东亚

日本中部的中綱湖的调查发现在公元900至1200年处于温暖期,以及两个对应于小冰期的寒冷期[13]。另一项对日本东北部的调查显示公元750至1200年是温暖湿润的,而公元1至750年,以及公元1200年至现在是寒冷干燥的[14]

參見

参考文献

  1. Bradley, Raymond S. Climate System Research Center. "Climate of the Last Millenium." 2003. February 23, 20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2006-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9).
  3. Jones, P. D., and M. E. Mann. . Rev. Geophys. 2004, 42 (RG2002): 404–405. doi:10.1029/2003RG000143.
  4. Raymond S. Bradley, Malcolm K. Hughes, Henry F. Diaz. (PDF). Science. 2003, 302 (5644): 404–405 [2007-08-12]. doi:10.1126/science.109037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8-24). (links to pdf file)
  5. . [2006-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9).
  6. Jones, Gregory. . Geotimes. August 2004 [2006-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7).
  7. Schmidt, Gavin. . RealClimate. 2006 [2006-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8).
  8. Keigwin, L. D. (1996). "The Little Ice Age and Medieval Warm Period in the Sargasso Sea". Science 274 (5292): 1503. doi:10.1126/science.274.5292.1503
  9. Mann, Michael E.; Woodruff, Jonathan D.; Donnelly, Jeffrey P.; Zhang, Zhihua. . Nature. 2009, 460 (7257): 880–3. Bibcode:2009Natur.460..880M. PMID 19675650. doi:10.1038/nature08219.
  10. Khim, B.; Yoon, Ho Il; Kang, Cheon Yun; Bahk, Jang Jun. . Quaternary Research. 2002, 58 (3): 234. Bibcode:2002QuRes..58..234K. doi:10.1006/qres.2002.2371.
  11. Cobb, Kim M.; Chris Charles, Hai Cheng, R. Lawrence Edwards. . The Climate of the Holocene (ICCI) 2003. July 8, 2003 [2006-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8-25).
  12. Allen, Robert J. .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Australasia, S.A. Branch. 1985. ISBN 0-909112-09-6.
  13. Adhikari, D. P.; Kumon, F. . Limnology. 2001, 2 (3): 157. doi:10.1007/s10201-001-8031-7.
  14. Yamada, Kazuyoshi; Kamite, Masaki; Saito-Kato, Megumi; Okuno, Mitsuru; Shinozuka, Yoshitsugu; Yasuda, Yoshinori (2010). "Late Holocene monsoonal-climate change inferred from Lakes Ni-no-Megata and San-no-Megata, northeastern Japa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20: 122. Bibcode 2010QuInt.220..122Y. doi:10.1016/j.quaint.2009.09.006
  • Bradley and Jones, 1993
  • M.K. Hughes and H.F. Diaz, "Was there a 'Medieval Warm Period?", Climatic Change 26: 109-142, March 1994
  • Crowley and Lowery, 2000.
  • Brian Fagan, "The Great Warming",2008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中世紀溫暖時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