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
浸信会的起源
浸信会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的一群基督徒,热诚研读圣经。浸信会深受重浸派的影响,强调加入教会者应是指着信而受浸(全身没入水中)的成人,反对为婴儿洗礼。浸信会不是重浸派,她们是两个不同的团体。
浸信会在中国大陆
1836年9月17日,叔未士牧师夫妇(J.Lewis Shuck,只有23岁和18岁的新婚夫妇)抵达澳门,成为来华的第一位浸信会宣教士。1951年因政權轉移,宗教政策改變,全数宣教士被迫离华。
1949年美南浸信会在中国有教会392间、布道所410间、信徒123,000人、220位宣教士,建立了华北、两广、江苏、豫皖苏等四个联会,山东和广东2省的信徒数量较多。
山东(华北)
两广
江苏
浸信会在台湾
1948年6月间中华浸信会全国联会邊疆委員會差派杨美斋牧师来台进行边疆布道,10月19日美南浸信会差派明俊德宣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东济宁抵台北,12月26日举行浸信会在台首次主日崇拜。1949年8月28日,台北市基督教浸信會仁愛堂成立,是浸信會在台灣的第一間教會。1961年8月,台北市基督教浸信會仁愛堂旁設立臺灣浸信會創立紀念館。
1950年代前后,原在大陆浸信会宣教士和信徒纷纷迁台。因此浸信会在台事工以当时军公教背景居多的大陆省籍族群为主要对象,也因而被以为系纯「国语系」教派。1953年6月於高雄縣美濃鎮開始第一個臺灣客家語事工,1956年7月於臺北市開始第一個臺灣閩南語事工。
1954年7月5日“臺灣浸信會聯會”成立,後更名為“中華浸信會臺灣省聯會”,再更名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臺灣聯會”,1972年改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第一任主席為宣教士兼臺灣浸信會神學院第一任院長柯理培牧師。
聯會是由各地方浸信會自由加入,目的在協調共同事工的推動。各地方的浸信會並不受聯會管理,而都是各自獨立、自主和自治。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 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Chinese Baptist Convention 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教文獻保存計劃
- .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