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洋義賑會

華洋義賑會(英語: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又名中國華洋義賑教災總會,中國廿世紀前期一個規模龐大的慈善組織,由洋人華人共同營運,存在至1949年。[1]

背景

1920年華北大旱引發饑荒,各省紛紛成立慈善機構,西方傳教士及志願人士、國際紅十字會亦展開教濟,調配錢糧,組織農村合作社,設立實驗農場、互助社、植樹造林、興建水利,修築道路。為了協調救濟工作,吸收各地的慈善機構,1921年11月,華洋義賑會在上海成立。[2]

營運

華洋義賑會的執行委員會,由西方人和華人組成,當中西方人佔多數,主要是美國人,華人則大多是接受西方教育的名人。其基金來自海關附加稅(獲得通商條約國家的同意),以及在國內外的募捐活動。1928年,美國華災協濟會(China Famine Relief U.S.A. Inc.)成立,基地在紐約,代表華洋義賑會在美國募捐。1923-1937年間,華洋義賑會每年都有年度報告,會內「工程股」(Engineering Department)每年另行編纂「華洋賑團工賑成績」一冊。[3]華洋義賑會在各省有分會,後來分出上海華洋義賑會[4]

貢獻

華洋義賑會希望「以工代賑」,認為改善基礎建設是幫助災民的最好方法,也可減輕將來險情,興建了許多道路和水利工程。但局勢混亂時,基金太多用於緩和燃眉之急。[5]華洋義賑會的主要工程項目,有黃河的防洪工程,曾動員8千餘人;[6]1922年以50多萬美元,在山西築路並賑濟大饑荒;[7]「渭北工程」,在陝西省省政府合作開鑿涇惠渠,灌溉關中農地50萬畝,被譽為現代化水利的「模範項目」;[8]綏遠,則有薩拉齊灌溉工程。[9]

歷史學家認為,華洋義賑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科學化、專業化、非營利性的國際慈善團體」,[10]往往得到各地百姓歡迎,甚至受地方自衛組織紅槍會的保護。[11]因會員許多是外國人,比華人更方便在各地來往工作,可免除被軍閥的攔阻和威脅,無視政治的紛擾。[12]

重要成員

自1923年6月至1935年,塔德(Oliver J. Todd)是華洋義賑會的總工程師,主持多項黃河與長江的防洪工程。[13]1930年,貝克(John Baker)是賑災行動主任,他是美國在中國救災最有經驗的專家之一。[14]

困難

當時中國許多地方局勢混亂,治安惡劣,會員(包括傳教士)保管賑災基金,有可能被盜賊和饑民攻擊,成員工作時,也曾被地方士兵殺害,被匪徒綁架。[15]

歧義:1910年華洋義賑會

一般來說,“華洋義賑會”用於指代本條目所介紹的1921年成立的組織。但是在歷史上還曾存在其他組織使用“華洋義賑(振)會”的名稱。在1910年,上海地區的中國人、西方人為賑濟江蘇、安徽一帶的水災,在1910年12月成立一個賑災委員會,取名為“華洋義賑會”。該組織中,中國與西方人的代表各八人,主要由上海、江蘇、安徽等地的重要人士參加。

註釋

  1. 〈華洋義賑會的建立及啟示〉 存檔,存档日期2014-05-09.
  2. Spence:《改變中國》,頁223;Will:〈軍閥和國民黨時期陝西省的灌溉工程與政治〉,頁312。
  3. Will:〈軍閥和國民黨時期陝西省的灌溉工程與政治〉,頁313-314。
  4. Will:〈軍閥和國民黨時期陝西省的灌溉工程與政治〉,頁277 。
  5. Will:〈軍閥和國民黨時期陝西省的灌溉工程與政治〉,頁301、275-276。
  6. Spence:《改變中國》,頁225。
  7. Gillin:《閻錫山硏究》,頁30。
  8. Will:〈軍閥和國民黨時期陝西省的灌溉工程與政治〉,頁274、302、310。
  9. Will:〈軍閥和國民黨時期陝西省的灌溉工程與政治〉,頁276。
  1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華洋義賑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1. Will:〈軍閥和國民黨時期陝西省的灌溉工程與政治〉,頁302。
  12. Spence:《改變中國》,頁225-226。
  13. Spence:《改變中國》,頁225-226;Will:〈軍閥和國民黨時期陝西省的灌溉工程與政治〉,頁315。
  14. Will:〈軍閥和國民黨時期陝西省的灌溉工程與政治〉,頁274-275。
  15. Will:〈軍閥和國民黨時期陝西省的灌溉工程與政治〉,頁301、277、309。

參考書目

  • Pierre-Etienne Will(魏丕信)著,王湘雲譯:〈軍閥和國民黨時期陝西省的灌溉工程與政治〉,載《法國漢學》,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268-328。
  • Jonathan D. Spence(史景遷)著,溫洽溢譯:《改變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 Donald G. Gillin著,牛長歲等譯:《閻錫山硏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0),頁3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