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史讲话
《中国学术史讲话》是杨东莼所写的一部中国古代学术史著作,原为讲稿,1932年11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发行。
全书共十二讲,始自上古时代“学术思想的萌芽”,终于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不同于以往学术史著作把孔子作为中国学术的发端,该书则向前推衍,在远古的鬼神祭祀、占卜术数等活动中寻找到中国学术的萌芽,为我们从事学术史研究开启了思路,对后继的学术史著作也有一定影响。每章先有“概论”,简略概述某一学术表现形态或某一历史时期学术的大貌,继而分论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并勾画出每一时代的学术变迁大势。
该书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学术通史的脉络,讲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尤详。书中肯定了刘歆的学术地位,称“儒家始与阴阳家分离,孔子之学,遂渐次得以恢复;而握此转变的枢纽者,则为刘歆一人”(《第三讲》);其中论佛教的输入,称“中国学术界几百年来的僵冻状态,简直是因佛教的影响才苏醒过来”(《第六讲》)。[1]
参考资料
- 张林川,周春健.中国学术史著作提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