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眼翼龍屬

中華大眼翼龍屬名)是蛙嘴龍科翼龍類的一個,化石發現於中國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木頭凳鎮髫髻山組的道虎溝岩床,年代為侏羅紀中晚期,約1億6400萬至1億5800萬年前。模式種兼唯一種是邦氏中華大眼翼龍Sinomacrops bondei)。[1]

中華大眼翼龍屬
化石时期:卡洛維期牛津期
~
正模標本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科: 蛙嘴龍科 Anurognathidae
属: 中華大眼翼龍屬 Sinomacrops
Wei et al., 2021
模式種
邦氏中華大眼翼龍
Sinomacrops bondei

Wei et al., 2021

發現及命名

頭部化石(A)及素描(B)
右腳化石(A)及素描(B)

在河北青龍木頭凳附近發現了一具翼龍類骨骼,最後由錦州古生物博物館收購。2015年魏等人命名、發表為新屬新種邦氏中華大眼翼龍(Sinomacrops bondei),屬名由拉丁文的sinaeSino-(中國)加上makrosmacro-(巨大的)與ops(眼睛或臉部)組成,意指這種來自中國的翼龍具有蛙嘴龍科典型的大眼及寬臉;種名紀念啟發研究人員的古生物學家尼爾斯·(Niels Bonde)。因為名稱是在電子期刊發表的,需要生命科學識別碼來支持有效性,屬的識別碼為C1268C7D-80AA-4854-93E7-0E60220A05BC、種的為048E9ADE-8C3A-47D4-B074-DCEFA40BDE9A。[1]

復原圖

正模標本(編號JPM-2012-001)來自髫髻山組的道虎溝岩床,年代可追溯至卡洛維期牛津期,約1億6000萬年前。是壓印在石板上的一具幾乎完整的骨骼,但因為骨骼被壓扁變得十分脆弱且易碎,清修過程中剝落掉許多骨骼碎片,這些部分在石板上剩下輪廓印痕來辨識它們的原來位置,主要包括尾椎、胸骨、右肱骨遠端(遠離關節點)骨骺(長骨的圓潤末端)、右尺骨橈骨近端骨骺、部分左肱骨以及大部分的左手。透過CT掃描來檢驗骨骼細節。其中左翼手指和大部分左手遺失。在頭骨、頸部、後腳保存了皮膚印痕。沒有顯示任何體毛的跡象。推測標本屬於一隻年輕成年個體。[1]

敘述

中華大眼翼龍是蛙嘴龍科的大型成員,但仍是相當小型的翼龍,翼展長約90公分[2]。其具有兩項自衍徵(鑑定特徵):上頜骨最前面三個齒槽排列緊密;脛跗骨長度為股骨的兩倍。[1]

在左脛跗骨外側有一塊奇怪的軟組織印痕,代表皮膜向後延伸至下肢遠端,此情況也可見於近緣物種熱河翼龍以及所有翼龍類。[1]

分類

數種蛙嘴龍科頜部形狀比較:
(A)蛙頜翼龍
(B)中華大眼翼龍
(C)熱河翼龍
(D)黃昏翼龍

魏等人(2021)將中華大眼翼龍分類於蛙嘴龍科中的蛙頜翼龍亞科,與蛙頜翼龍互成姊妹群。以下支序圖取自他們的系統發生學分析:[1]

蛙嘴龍科 Anurognathidae

溫氏雙型齒翼龍 "Dimorphodon" weintraubi

蛙頜翼龍亞科 Batrachognathinae

邦氏中華大眼翼龍 Sinomacrops bondei

飛行蛙頜翼龍 Batrachognathus volans

蛙嘴龍亞科 Anurognathinae

彎齒樹翼龍 Dendrorhynchoides curvidentatus

木頭凳呂氏翼龍 Luopterus mutoudengensis

寧城熱河翼龍 Jeholopterus ninchengensis

阿蒙氏蛙嘴龍 Anurognathus ammoni

喇嘛洞黃昏翼龍 Vesperopterylus lamadongensis

參考來源

  1. Wei, X.; Pêgas, R. V.; Shen, C.; Guo, Y.; Ma, W.; Sun, D.; Zhou, X. . PeerJ. 2021, 9: e11161. doi:10.7717/peerj.11161.
  2. Spry, Jeff. . Syfy Wire. Syfy. 2021-04-12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