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名稱
中華民國的稱號隨著國家政局的轉變而有不同。中華民國自1912年成立以來曾一度盛行「中國」或「華」之通稱及簡稱,直到1971年退出聯合國,為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區别,對「中國」或「華」的使用逐渐減少。當今中華民國因實際管轄領土僅限於臺澎金馬,因而常以「臺灣」做為國家通稱,國家簡稱方面,政府多使用代表臺灣的「臺」[1],有時也使用「華」[2]。在參與國際活動或組織時,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影響力而無法使用正式國號,中華民國的稱號被迫改為使用「中華臺北」、「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等權宜名稱。[3][4][5]
由来
1905年,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盟書》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將未來推翻满清后的中國命名為「中華民國」[6][註 1]。其中,“中华”代表中华民族,“民”代表主权在于全体国民[7]。
各式稱號
中国
自清朝起,官方對外正式文書上有時以“中国”做為国家的称号,至清末為甚。辛亥革命後,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自清朝傳承中國法統,曾一度盛行「中國」或「華」之通稱及簡稱,使「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现代法律意义[9][10]。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往臺灣以來,國際社會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稱呼為「國府中國」、「自由中國」或「民主中國」[11],以與被稱為「紅色中國」、「共產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12]。雖然中華民國政府繼續擁有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但因1971年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13];自此「中國」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11],臺灣则被部分國家視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14]。
台湾
1990年代中華民族主義解構、臺灣主體意識增強,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與臺灣獨立運動主流化,更多臺灣人認為戰後接管的中华民国政府是外来政权,對中华民国的合理性持有異議[15],而開始以「臺灣」做為中华民国的通稱[16][17]。
2005年8月2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提出「中華民國四階段論」,形容中華民國國家政權的變遷:中華民國在大陸,中華民國到臺灣,中華民國在臺灣,中華民國是臺灣[18]。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將「中華民國」與「臺灣」兩詞整合為具有權衡用法的「中華民國臺灣」,以表今日的中華民國已與臺灣合而為一。
中华民国(台湾)
中華民國(台灣)是自2005年7月30日至2008年5月19日,在陳水扁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期間,在總統府、外交部、行政院新聞局等政府部門的官方網站上使用的非法定稱謂[19]。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陸續去除這些網站上的括號「台灣」加註,但仍保留英文國名後面的「」字樣[20]。
中华民国台湾
中華民國台灣,是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在2019年提出的概念,被認為是兩國論的延伸。這個概念,將台灣認同和中華民國認同,兩者視為同一認同。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延伸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和“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兩者可以相互轉換和運用於內政與外交場合,所發佈的官方正式談話、新聞以及文件上。[21]
中华台北
在1979年之前,中華民國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团曾先后以「中國」、「福尔摩沙-中国」、或「中华民国」參加國際比賽[22][23][24]。1981年通过一系列的申述与规则调整,[25][26][27]1984年以後,中华民国的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團开始以「中華臺北」作为其代表名称[28][29]。
中华台北也是中華民國參加不限定以主權國家身分為會員的國際組織時所採用的官方名稱,例如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等。[30]
中華民國於世界貿易組織(WTO)之正式名稱為“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在WTO中简称「中华台北」[31]。
中國台北
註釋
- 孙中山《建国方略》:“前此虽身当百难之冲,为举世所非笑唾骂,一败再败,而犹冒险猛进者,仍未敢望革命排满事业能及吾身而成者也。其所以百折不回者,不过欲有以振起既死之人心,昭苏将尽之国魂,期有继我而起者成之耳。及乙已之秋,集合全国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于是乃敢定立中华民国之名称而公布于党员,使之各回本省,鼓吹革命主义,而传布中华民国之思想焉。”
参考文献
- .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 .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 林義鈞. 第三章、國際因素對台灣認同的影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國立政治大學. 2003年 [2016年2月24日] (繁體中文).
- 潘俊鐘. 第四章 台灣民眾族群認同、國家認同與統獨態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國立政治大學. 2003年 [2016年2月24日] (繁體中文).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臺灣: 威秀代理. 2009-07-01: 第114頁至第115頁 (英语).
- 李雲漢. 中國同盟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華百科全書》. [2015年12月13日] (繁體中文).
- 黎民. .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3).
民國是以四萬萬人為主。
- 「稱中國為中華民國」,張難先 《湖北革命知之錄》,1946年5月,上海出版社;《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選輯 》武漢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室,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9頁
- 魏根深. .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亞洲中心. 2000-03-01: 第32頁 [2014-02-23]. ISBN 978-06740024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英语).
- Olympic Games Official Report Los Angeles 193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A84基金會. 1998年1月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洪健昭. Taiwan, Taipei — What’s in a na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文中國郵報》. 2009年10月15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汪園斐. 臺灣是中國一省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黃花崗雜誌》.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中華民國外交部. The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行政院新聞局. 2009年4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陳禕璠. 潘基文对中国台湾省地震表示关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聯合國. 2016年2月9日 [2016年2月14日] (简体中文).
- 陳禕璠. 台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傅柯權力/知識的觀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東海大學. [2016年2月14日] (繁體中文).
- 林朝億. 馬提台灣是國家 小英:歡迎跟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天空傳媒.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柳嘉峰. 2011 國情調查記者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台灣智庫. [2013年10月17日] (繁體中文).
- .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4).
- 論壇:台總統府網頁加注"台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5年8月29日 [2016年8月15日] (繁體中文).
- 總統府網站又見「中華民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聯合報,2008-05-21,李明賢
- 柳金財.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2020-03-23 [2021-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4).
- 申辦奧運 我有權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自由時報, 2005/7/12
- 京奧政治味濃大打民族狂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8/08/07
- . 1956.
- 趙麗雲. .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1-11-02 [2010-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中文(臺灣)).
- 廖清海、郭信聰. (PDF). 高苑技術學院. 2009-1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1) (中文(臺灣)).
- .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0-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中文(臺灣)).
- CHINESE TAIPE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Katie Reid. 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路透社. 2009年5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臺北市: 中央通訊社. 2016-06-07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中文).
- 卓慧苑. (PDF).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29).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 中國北京: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2002年11月1日 (简体中文).
- 2004年4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挪威王國大使館. 2004年5月17日 [2013年10月17日] (简体中文).
- 組織體系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3年10月17日] (繁體中文).
- . 聯合國. 2016-02-09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0).
- .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2006-11-28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 (PDF). 聯合國新聞部.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5-19).
去年中国台湾省以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受困於出口不振。在 2016-2017 年,预计出口回升以及稳定 的个人消费会导致这两个经济体的增长温和复苏。缅甸和越南是东亚经济在 2015 的亮点,而其中的 支撑因素,包括新投资以及稳健的个人消费,都预期会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