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乌里克遗址
丹丹乌里克遗址(英語:或,古突厥語:,古时称杰谢)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的一处南北朝时代至唐代的古遗址。
丹丹乌里克遗址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南北朝时代至唐代 |
编号 | 6-I-218 |
登录 | 2006年5月25日 |
遗迹介绍
南北长1000米左右,东西长 2000米左右的面积为20平方千米的遗址包括以胡杨木和红柳条以及灰泥、芦苇所建造的房屋遗址或遗迹30处、佛寺15处、烧窑11处、果园10处、炼炉2处、圆城、高土台、桑田、篱笆各1处[3][4]。
历史
丹丹乌里克基本确定为唐代于阗国杰谢镇(闐語:Gaysāta)[3]。斯坦因认为遗址应存在于约公元8世纪[5]。而后对遗迹建筑进行碳十四定年法,认为其年代为公元410年-870年[6][2]。对遗址壁画分析认为上限为7世纪晚期[7]。丹丹乌里克后来可能因为克里雅河改道,希吾勒河的水量减少等原因而被放弃[8]。
历史考察
历史上曾有多国对丹丹乌里克进行过多次考察。1896年,斯文·赫定第一次对丹丹乌里克进行考察[3]。1900年12月至1901年1月,斯坦因对丹丹乌里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将大量文物送往英国[9]。192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特林克勒对此地进行考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铁男等人于1996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的肖小勇等于1997年[10]对此进行考察。1998年,瑞士人Christoph Baumer对此地进行“私自发掘”[11]。2001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府、国家文物局和北京电视台联合举行“世纪穿越”科考活动[12]。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以及2007年中日共同丹丹乌里克遗址学术考察队对此地进行考察[2][13]。
犹太-波斯文信件
1900至1901年斯坦因考察出土并翻译的犹太-波斯文信件[5]。1903年,由东方学家Margoliouth进行了解读并确认其年代大约在公元718年左右[14]。该信件是一位犹太商人与雇主的信件之一,信件内容讲述了绵羊的交易,对酬劳的不满以及对一位女孩进行的教育[5]。此信件是截止2016年以前,最早的犹太人在中国深入至杰谢(即丹丹乌里克)乃至媲么进行贸易活动的记载[15]。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5]。
传丝公主木板画
同是斯坦因考察出土的传丝公主木板画,被其认为是出土保存最完好、最清晰的木板画之一[16]。讲述的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蚕种传入瞿萨旦那国”的故事[17]。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6]。
昔者,在国未知桑蚕,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桑蚕种出也。瞿萨旦那王乃卑辞下礼,求婚东国。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瞿萨旦那王命使迎妇,而诫曰:“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绵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既至关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检。遂入瞿萨旦那国。 | ||
——玄奘,瞿萨旦那国 麻射僧伽蓝及蚕种之传入 |
然而中国考古学家阎文儒等人则不认同该观点,认为画的人物有项光,人物是菩萨像和四臂护法像等的佛教故事画而非人间故事画[18]。朱成林则从关于古时女子的戴帽着装方面和相关木版画方面分析,认为该木版画并不是讲述传丝公主的故事[19]。
参考来源
- 刘国瑞; 屈涛; 张玉忠. . 西与研究. 2005, (04): 58–66+2+119+117.
- 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 第一版. 文物出版社. 2009: 156. ISBN 9787501028641.
- 苗平. . 兰州大学. 2017.
-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7).
- Stein, M. Aurel.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7: 526,521–536,253–254.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 新疆文物. 2008, (01-02): 22–27.
- 盛春寿; 李军; 张铁男; 佟文康; 托乎提; 买提卡斯木; 张玉忠; 小岛康誉; 刘国瑞; 尼加提; 铁付德; 何晓; 阿里甫江; 何林; 刘勇; 冈岩太郎; 辻本与志一; 富泽千砂之; 龟井亮之; 祁小山; 古丽比亚; 屈涛. . .边疆考古研究. 2008, (00): 414–435+459–463.
- 阿米娜·吾拉音. . 丝绸之路. 2012, (02): 30–31. doi:10.3969/j.issn.1005-3115.2012.02.010.
- 陈自仁. . 丝绸之路. 2005, (07): 55–59.
- 肖小勇. . 新疆文物. 1997, (04): 13.
- C.Baumer. . Oriental Art. 1999, 45 (02): 2–14.
- 巫新华. . 文物天地. 2002, (03、04): 22–27、36–41.
- 张玉忠; 小岛康誉.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9).
- D.S. Margoliouth. .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03, (10): 735–760.
- 李大伟. . 敦煌研究. 2016, (01): 102–110.
- 梁加诚; 阿力木江·麦提喀斯木.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 36 (04): 87–89.
- 斯坦因; 殷晴 / 张欣怡(译). .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4: 256. ISBN 9787311044824.
- 阎文儒. . 现代佛学. 1962, (05).
- 朱成林. . 黑龙江史志. 2013, (23): 27.
- 陆林汉; 孟悦. . 澎湃新闻. 2017-07-23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 F.N.Andrews. . New Delhi: Cosmo Publications. 1933: 110.
- P.Banerjee. . New Delhi: Abha Prakashan. 1992: 46-54. ISBN 978-8185704210.
- 洛克什·钱德拉; 杨富学. . 敦煌研究. 2015, (05): 45–50. doi:10.13584/j.cnki.issn1000-4106.2015.05.006.
- 李翎.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6 (03): 90–98. 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15.03.029.
- 于志勇. . 西域研究. 2010, (02): 117–1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