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堂

乐山堂,俗称盖竹堂,旧称龙首寺,位于中国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柏洋乡塔后村上万自然村,由福建明教摩尼教)教徒孙绵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建立,是福建境内最早兴建的摩尼教建筑,一千多年来都是柏洋地区的摩尼教重要活动场所,直至2006年毁于桑美台风[1][2]

霞浦县博物馆中展出的乐山堂遗址照片

名称

乐山堂最初建立时,被称作“龙首寺”,元代时改称“乐山堂”。最开始,乐山一词的命名由来被认为是取自《论语·壅也》当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3]。后另有说法认为,乐山一词源自中古波斯语(或),意为“光明”[4],与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义相呼应。此外,由于该建筑的性质更可能是教徒活动用的斋堂,而非修道用的寺院(见“建筑风格与性质”章节),故将“寺”更名为“堂”的原因很可能为此。[1]

历史沿革

据民国21年(1932年)纂修的《民国孙氏宗谱》的明确记载,禅洋村(今又称神洋村,隶属于柏洋乡)人孙绵在北宋乾德四年(966年)购置此地,并着手修建龙首寺,成为首任寺主。天圣五年(1027年),上万村人林瞪在龙首寺皈依明教,后成为当地的明教传教宗师、龙首寺第二代寺主,龙首寺在林瞪的主持下,影响力大大扩增。林瞪之后的寺主则是他的嫡传弟子陈平山。[5]

元朝时期,龙首寺改名为乐山堂,明清时期,乐山堂曾两次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据当地老人回忆,乐山堂尚有几处院落。文化大革命初,乐山堂被拆毁,后简单地进行了修缮,搭起了棚式建筑,用于存放村民的农具和临时避雨。2006年,乐山堂毁于超强台风桑美,目前仅残存柱础、台阶、神龛底座等遗址。[1]

建筑风格与性质

由于年代久远、缺乏文字记录,乐山堂的原貌已无从得知。乐山堂遗址占地约1560平方米,从文革末期搭建的简易建筑照片来看,乐山堂依靠立柱支撑,四面并无墙壁。如果这种修筑方式与原建筑相同,那么乐山堂并不适合修行;且乐山堂修建在信徒易为集中的村口,而非适合僧侣修行的偏僻地带,表明乐山堂并不具备寺院的一般特征,而更符合斋堂的特征。这也是龙首寺更名为乐山堂的可能原因之一。[1]

相关活动

每年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上万村的摩尼教信徒会集合在乐山堂举行超度亡人的仪式。这种超度亡灵的理念与崇尚光明的摩尼教教义相左,说明霞浦摩尼教为了在当地大众化、存续至今,已然融合进了一些类似这样超度亡灵的、能慰藉民众的独特内容。[6]

参见

  • 霞浦文书:记载霞浦摩尼教的重要文献集,是目前发现的篇幅最长的摩尼教汉文文献集,对乐山堂的记载见于文书的《乐山堂神记》。
  • 上万村摩尼教石雕造像:修建在乐山堂附近,用于装饰塔后三佛塔和瞪公石塔,是摩尼教存世不多的石雕艺术品。
  • 浦西境福寿宫:位于福州市南门外,是摩尼教保存最完好的宫庙建筑,宫内供奉的是曾在福州救灾的林瞪。

参考文献

  1. 樊丽沙; 杨富学. . 世界宗教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011, (06). ISSN 1000-4289 (中文).
  2. Kósa, Gábor. .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 2018. ISBN 978-3-11-059393-8 (德语).
  3. Ma, Xiaohe. .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83–84 (英语).
  4. . London-New York-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72 (英语).
  5. 杨富学. . 中国史研究 (北京市). 2014, (01): 109-124. ISSN 1002-7963 (中文).
  6. 马小鹤; 吴春明. . 九州学林. 2010, (03): 45-46 (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