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弗兰齐斯

乔治·斯弗兰齐斯希臘語,1401年-约1478年)是拜占庭帝国末期的一名历史学家和朝臣。曾担任曼努埃尔二世的侍从和约翰八世时的御厨首席总管大臣[1](财长),他也是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好友。他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目击者,曾一度沦为奴隶,但很快便赎身了。接下来几年,他继续事奉巴列奧略王朝的剩余人员直至于1472年出家,名为格列高里[1]作为一名僧侣,斯弗兰齐斯开始著述历史,他的记载于1477年夏穆罕默德二世进攻纳夫帕克托斯时中止。斯弗兰齐斯可能于这一事件过后不久去世。

生平

斯弗兰齐斯正好出生于君士坦丁堡被突厥人围城的一年。他的教母名叫托迈斯。[2]1418年,斯弗兰齐斯成为了曼努埃尔二世的侍从。[3]在事奉曼努埃尔期间,他与未来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成为密友,斯弗兰齐斯自己写道:“我的叔父是他的导师,我的堂兄弟们和我则是他的伙伴、朋友以及侍从。”[4]曼努埃尔驾崩后,斯弗兰齐斯于1427年12月26日与君士坦丁一同前往摩里亚,事奉这位新任的摩里亚专制公。

到达摩里亚后,君士坦丁任命斯弗兰齐斯为格拉伦扎的首长。斯弗兰齐斯则辅佐君士坦丁征服摩里亚剩余未被征服的部分。然而,他于1429年3月26日在帕特雷遭埋伏并被俘虏,直到他于君士坦丁的关系澄清前,他一直遭到监禁,随后,对方释放了他以便让他去君士坦丁处谈判。[5]在另一次前往伊庇鲁斯帮助其专制公卡洛斯二世·托科解决他与堂兄弟们的继承权问题时,斯弗兰齐斯遭到加泰罗尼亚人海盗绑架。他被安置在凯法利尼亚岛上,直到海盗们将他领回格拉伦扎并得到赎金为止。[6]回到君士坦丁堡后,皇帝任命斯弗兰齐斯为大司库以及大使。[7]

此后,斯弗兰齐斯成为了君士坦丁的核心拥护者。他于1435年尝试为其君主占领雅典,[8]他于1440年安排君士坦丁与其第二位妻子卡特琳娜·加提卢西奥成婚。[9] 1446年,斯弗兰齐斯被任命为米斯特拉斯城督。[10] 最为重要的是,他被派遣至格鲁吉亚以及特拉布宗帝国,为君士坦丁皇帝寻求第三任妻子。[11]在处理这些政务期间,他与帝国秘书阿莱克修斯·帕里奥洛格斯·赞普拉孔的女儿成婚,君士坦丁皇帝是他婚礼上的伴郎。[12]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围攻君士坦丁堡时,他曾准备将自己的儿子约翰(以及自己大部分的可移动财产)送去摩里亚,然后再前往塞浦路斯。他希望由先经陆路,这样便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游览各处并获得教益。[13]

尽管参与了君士坦丁堡围城战的防守,斯弗兰齐斯对于围城和陷落的记载缺少了许多细节。在皇帝驾崩的问题上,他仅仅写道:“在城陷时,我的君主和皇帝,君士坦丁陛下,被弑杀了。我当时因为奉陛下命令巡查城市的另一部分而不在他的身边。”[14] 城陷后,斯弗兰齐斯被俘虏,成为了一名奴隶。1453年9月1日,他赎了身并动身前往米斯特拉斯。[15] 在摩里亚专制公托马斯·帕里奥洛格斯处他得到了庇护。1454年,他得以前往阿德里安堡赎回了自己的妻子,随后他逃过了穆罕默德苏丹并回到摩里亚。[16] 1455年,他代表托马斯作为大使出使威尼斯[17] 1460年摩里亚专制国灭亡后,斯弗兰齐斯退隐至克基拉岛的塔坎尼奥提斯修道院。

著作

在修道院时,斯弗兰齐斯撰写了《编年史》 (Χρονικόν),像大部分拜占庭编年史一样,该书也以上帝创世开始,但在1258年至1476年有关巴列奥略王朝的记载上变得更为详尽。 该书是斯弗兰齐斯那个时代珍贵且权威的史料。其记述中彰显了作者自己对巴列奥略王朝的忠诚,他经常夸张地描写王朝成员的功绩并讳言其病处。此外,他对突厥人的厌恶以及对正教会的虔诚也在著作中体现了出来。[18]斯蒂芬·朗西曼将认为其著作是“忠实、生动且有说服力的”,且他认为斯弗兰齐斯“以平易近人的文笔写出了优质的希腊语文章。”[19]

他的著作的各版本包括收录于奥古斯特·伊曼努尔·贝克的《拜占庭历史文献集成》(Corpus scriptorum hist. byz.)、雅克·保罗·明尼的《希腊文集成》(Patrologia Graeca)中的以及最近的瓦西里·格雷库罗马尼亚译本(布加勒斯特,1966年)、1954年德文译本、1980年英文译本以及1990年意大利文译本。

外部链接

参考来源

  1. Crowley, Roger. . 馬可孛羅. : 351. ISBN 9789869410410.
  2. Preface to the Chronicle; translated by Marios Philippides, The Fall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A Chronicle by George Sphrantzes, 1401-1477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1980), p. 21
  3. Chronicle, 6.1;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p. 24f
  4. Chronicle, 15.5;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31
  5. Chronicle, 17.8-10, 19.1-3;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p. 36f, 40
  6. Chronicle, 21.1;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45
  7. Chronicle, 21.10;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46
  8. Chronicle, 22.1-4;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47
  9. Chronicle, 24.7;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52
  10. Chronicle, 27.1;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55
  11. Chronicle, chapters 28-30;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p. 56-60
  12. Chronicle, 24.1-2;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52
  13. Chronicle, 34.7-35.2;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p. 67-69
  14. Chronicle, 35.9;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70
  15. Chronicle, 35.11;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70
  16. Chronicle, 37.4-6;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p. 74f
  17. Chronicle, 37.10;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75
  18. Aleksandr Aleksandrovich Vasilʹev,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324-1453 (1958), p. 692
  19. Runciman,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London: Cambridge, 1969), p. 19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