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齒鯨科
乳齒鯨科(學名:)為已滅絕的鯨魚,棲息於漸新世時期的澳洲[1]及紐西蘭[2]。
乳齿鲸科 化石时期:晚漸新世 | |
---|---|
詹札克鯨顱骨化石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下目: | 鲸下目 Cetacea |
演化支: | 大洋鯨類 Pelagiceti |
演化支: | 新鯨類 Neoceti |
小目: | 鬚鯨小目 Mysticeti |
科: | †乳齿鲸科 Mammalodontidae Mitchell, 1989 |
屬 | |
異名 | |
|
描述
2012年,費茲傑羅(Fitzgerald)發現乳齒鯨科物種下顎具有八項獨有的特徵[3]:
- 頦聯合較短,並具有粗糙的關節接面,不具有瘉合槽。相較之下,古鯨小目的頦聯合較長;現存的鬚鯨頦聯合同樣也偏短,但具有平滑的關節接面,並且於下頜骨內側具有溝槽可容納肌腱,使鬚鯨得以將口張到極開。
- 下頜外部孔洞大,而現存鬚鯨的下頜外部孔洞則較小或退化至無孔洞。
- 犬齒後齒位於由牙槽緣形成的長溝中。
- 下頜的上下側以特定角度接合,類似於古鯨。
- 下頜後半腹緣筆直不彎曲。
- 牙齒具有縱脊。
- 後方犬齒後齒牙根於齒冠基底處癒合。
- 犬齒後齒緊密排列,牙間隙小。
總結以上特徵,費茲傑羅認為鬚鯨大口腔和咽的演化是為了適應吸吮式的進食,遠早於其他適應吞嚥式的濾食的演化特徵,例如靈活的顎關節。
參考文獻
- Fitzgerald, E. M. G. .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0, 158 (2): 367–476. doi:10.1111/j.1096-3642.2009.00572.x.
- . Fossilwork. [December 16,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Fitzgerald, Erich M. G. . Biol. Lett. 2012, 8 (1): 94–96. PMC 3259978 . PMID 21849306. doi:10.1098/rsbl.2011.069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