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式陸用中級教練機

二式陸用中級教練機日语:)是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操作的一款中級教練機,軍內編號K10W,由九州飛機公司研發量產。該機型原本是為替換九三式中級教練機而開發,但因為設計修正耗時過長,最後並未成為主力教練機種。

二式陸用中級教練機
K10W
概觀
類型教練機
代號Oak
乘員2
首飛1941年4月
服役1943年6月
退役1945年8月
設計九州飛機公司
生產1943年2月 - 1944年3月
產量176[1]
現況退役
主要用戶大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
技术数据
長度8.83公尺
翼展12.36公尺
高度3.705公尺
翼面積20.58平方公尺
空重1,476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2,038公斤
發動機中島壽二型改二空冷9汽缸發動機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時速282公里/高度2,080公尺
巡航速度時速220公里/高度1,000公尺
爬升率291公尺/秒
實用升限6,770公尺
最大升限7,300公尺
最大航程1,095公里
翼負荷91.6公斤/平方公尺
武器装备
機槍1挺九七式機槍

簡介

在日本帝國海軍在1930年代中期逐漸量產單翼戰鬥機種後,1930年代初研發的雙翼中級教練機性能已不符未來需求,故開始物色新教具培訓飛行員。日本帝國海軍在昭和12年(1937年)委託三菱財閥向美國採購1架北美航空NA-16-4R、1架NA-16-4RW,兩架飛機皆使用出力為450匹馬力的引擎,但一架為搭配双葉螺旋槳的R-985引擎;另一架為搭配三葉螺旋槳的R-975引擎,日軍內給予它們KXA之代號,2架飛機在昭和13年(1938年)運抵日本測試,日本海軍對KXA機的評價相當滿意,三菱另外還買下了NA-16-4R型機的生產授權許可,因此可以相信日本獲得一部分的設計資料。日本海軍將飛機交給渡邊鐵工廠提供作為技術參考樣本,並要求該廠研發一款新型中級教練機。西方國家起初認為該機應該是NA-16的仿製品,但在日本戰敗後檢查實機後,發現除了類似的骨架外,兩架飛機基本上沒有任何技術共通性。[1]

新教練機的計畫在昭和14年(1939年)開始,代號14試陸上中間作業練習機。昭和15年(1940年)1月開始研製,昭和16年4月原型機首度試飛。[2]14試中練運用了平頭鉚釘鉚接之應力蒙皮構造、略為前掠的主翼設計、高長寬比的水平尾翼、固定式起落架,以及出力600匹馬力的發動機。但是在飛行測試時發現該機的縱向安定設計不足,飛行時會無預警地陷入螺旋狀態,[2]且操作也過於複雜,不適合作為教練機使用。九州飛機為了解決設計瑕疵而增造16架原型機進行測試,最後改良的方案是將垂直尾翼的面積加大,自完成改良後直到測試核可並進入量產已經消耗2年的時間。

在二式陸用中教量產時,海軍開始將性能不足以適應戰場的舊式戰機撤回日本國內,並轉用於中級與高級教練用,這導致日軍短期間增加許多可用的教練機。之前計畫替換的九三式中級教練機則因為飛行穩定、操作容易、妥善率高因而轉用為初級教練,二式反而淪為定位尷尬的產物,因此僅在1年內少量生產了176架即停產,其中150架為日本飛行機公司代工製造,最後一架於1944年8月出廠。[2]九州飛機在當時因為優先生產東海反潛巡邏機白菊教練機,因此工廠並未開設量產線,而僅少量再製造了9架同型機。

該型教練機由於缺乏炸彈掛架,因此日軍並未計畫用於自殺特攻,日本戰敗時仍有78架仍在使用中,後全數遭到銷毀。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二式陸用中級教練機

連結

  1. Hagedorn, 1997,
  2. Starkings, 2007, pp.26–31

書籍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