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外蒙古
外蒙古,正式名稱是蒙古人民共和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蒙古人民革命黨政府總理霍尔洛·乔巴山統治,並與蘇聯密切相關。
外蒙古人口少於一百萬,被大多數國家認為是中華民國的分離省份。直到1945年,蒙古才保持正式的中立態度。在整個蘇德戰爭中,該國向蘇聯提供了諸如牲畜,原材料,金錢,食物和軍事服裝等經濟和人力支持。蒙古是當時並未公認為主權國家的兩個蘇聯衛星國之一,另一個是圖瓦人民共和國,都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蘇聯與蒙古的關係由1934年11月27日的“君子協定”管轄,1936年3月12日在互助條約中正式確定。該條約建立了一個相互防禦的軍事同盟,並且承諾雙方將部隊從領土上撤出。這些協議針對的是佔領滿洲並進入內蒙古的日本,其目的是保護蘇聯的西伯利亞鐵路。
1937年8月13日,作為支持中國與日本交戰的努力的一部分,蘇聯決定沿蒙古的南部和東南部邊界部署部隊。為了獲得蒙古政府的同意,制定了詳細的日本入侵計劃。8月24日,蘇聯副國防部長彼得·斯米爾諾夫和一組小型工作人員抵達蒙古,負責監督蘇聯第17集團軍的轉移。根據計劃,蘇聯軍隊的到來與一系列強化的恐怖和清洗(“大鎮壓”)相吻合。1939年5月31日,最高蘇維埃第三次會議上,外交委員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宣布:我們將像捍衛自己的邊界一樣堅決捍衛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邊界。蒙古直接參與了1939年5月持續至9月的諾門罕戰役。
蒙古於1940年7月18日與日本傀儡國滿州國簽署了一項協議。在1941年4月13日的蘇日中立條約中,兩國承認蒙古的中立地位及其與蘇聯勢力範圍的地位。它的地理位置意味著它成為日本部隊和蘇聯之間的緩衝區。除了保持10%左右的武裝人口外,蒙古還向蘇聯軍方提供了物資和原材料,並資助了幾個單位,例如“革命蒙古”坦克旅和“蒙古阿拉特”中隊以及50萬匹馬匹。還有300多名蒙古志願軍事人員在東線戰鬥。
蒙古部隊於1939年夏參加了諾門罕戰役,並於1945年8月參加了蘇聯入侵滿洲,這兩次都是蘇聯領導的針對日本軍隊及其滿州國和內蒙盟友的行動的一小部分。在1945年的戰役中,蒙古軍隊隸屬於蘇聯-蒙古騎兵機械化集團,屬於皮里耶夫上校。蒙古部隊分別是第5,6,7和8蒙古騎兵師,第7摩托化裝甲旅,裝甲車旅和第3砲兵團。
1945年8月10日,第一支蒙古軍隊與蘇聯盟國越過邊界進入日本佔領的中國,二十四小時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小呼拉爾議會發表了正式的反日戰爭宣言。今天,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南部的宰桑纪念碑仍向二戰中遇難的蘇聯士兵致敬。
參考
- Mongolia in World War II-1945"". Ньюс аженси. Retrieved 27 November 2016.
- Alan J. K. Sanders (2010),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ngolia, 3rd ed. (Plymouth: Scarecrow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