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基尔·阿哈罗诺夫

亞基爾·阿哈羅諾夫英語:希伯來語1932年8月28日[1]),以色列物理學家,主攻量子力學領域。阿哈羅諾夫是加利福尼亚查普曼大学理论物理教授與詹姆斯·L·法利自然哲学教授,同時也是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2]臺拉維夫大學名誉教授[1]以色列高级研究协会主席。[3]

亚基尔·阿哈罗诺夫
Yakir Aharonov
亚基尔·阿哈罗诺夫
出生 (1932-08-28) 1932年8月28日[1]
英国 巴勒斯坦託管地海法
居住地 美國
国籍 以色列
母校工學院 理學士,1956年)[1]
布里斯托大學 哲學博士,1960年)[1]
知名于阿哈罗诺夫-博姆效应
弱值
雙態向量理論
奖项美國國家科學獎章(2009年)
沃爾夫獎(1998年)
克瑞森獎章(1991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學家
机构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
查普曼大学
臺拉維夫大學
南卡羅來納大學
乔治梅森大学
布兰代斯大学
叶史瓦大学
博士導師戴維·玻姆
博士生阿維·馬爾海夫卡(Avi Marchewka)
大衛·艾伯特
阿舍朗·伊利澤
列夫·威德曼
桑杜·波佩斯库
备注
亞基爾·阿哈羅諾夫是多里特·阿哈羅諾夫的叔叔。

自傳

亞基爾·阿哈羅諾夫出生於海法,在1956年於海法以色列理工學院獲得學士學位。之後他至布里斯托大學繼續大學時的研究,在英籍美國物理學家戴維·玻姆教授指導下,於1960年獲得博士學位。[1]

學業與事業

亞基爾·阿哈羅諾夫的研究方向為量子力學外的拓撲效應、量子場論、量子力學的解釋。1959年,他與戴維·玻姆提出阿哈諾夫-波姆效應[4],因而一同獲得1998年沃爾夫獎[5]並於1993年共同提出量子隨機漫步

1988年,亞基爾·阿哈羅諾夫與其博士生大衛·艾伯特列夫·威德曼共同發表弱值理論,這項研究研究主要是驗證量子力學中明顯地隨機事件會在未來引起。[6](又稱為雙態向量理論),這份理論花了阿哈羅諾夫很長一段時間才從實驗獲得驗證。一般驗證現存事件對未來的影響通常使用強測量實驗,但這會破壞實驗一致性。然而阿哈羅諾夫與其同事聲稱,能夠使用弱測量來驗證現存事件對未來的影響。[6]

經歷

1960年–1961年:於美國布蘭迪斯大學擔任副研究員。

1961年–1964年:於美國葉史瓦大學擔任助理教授。

1964年–1967年:於美國葉史瓦大學擔任副教授。

1967年–1973年:於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與美國葉史瓦大學擔任聯合教授。

1973年–2006年:於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與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擔任聯合教授。

2006年–2008年:於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擔任教授。

2008年–現今:於美國查普曼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與詹姆斯·J·法利自然哲學教授。[1]

獲獎與表彰

1978年: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院士。[7]

1984年:獲得魏茲曼物理學獎。[8]

1984年:獲得羅斯柴爾德物理學獎。[8]

1989年:因在科學上精準的研究,獲得以色列奖[8][9]

1990年:獲選為以色列科學與人文學院院士。[10]

1991年:獲得富蘭克林研究所頒發的克瑞森獎章[11]

1992年:獲以色列理工學院表彰為名譽博士。[12]

1993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3]

1993年:獲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理學院表彰為名譽博士。[12]

1995年:獲得惠普歐洲物理學獎。[14]

1997年:獲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理學院表彰為名譽博士。[12]

1998年:獲得沃爾夫物理學獎[5]

1999年:獲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理學院表彰為名譽博士。[12]

2006年:因在科學上精準的研究,獲得EMET獎[14]

2009年:因在量子力學上的研究貢獻,獲商業數據提供商湯森路透提名2009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15]

2010年:由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親自頒授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6]

參見

參考來源

  1. . Chapman University. [2013-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5).
  2. . Perimeter Institute office web. 6 March 20093 [2011-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31).
  3. . IYAR, The Israeli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esearch site. [2013-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4. Aharonov, Y; Bohm, D. . Physical Review. 1959, 115: 485–491. Bibcode:1959PhRv..115..485A. doi:10.1103/PhysRev.115.485.
  5. . Wolffund.org.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6. Yakir Aharonov; David Z. Albert; Lev Vaidman.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88, 60 (14): 1351–1354. Bibcode:1988PhRvL..60.1351A. PMID 10038016. doi:10.1103/PhysRevLett.60.1351.
  7. . APS Physics.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1).
  8. . Chapman University.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7).
  9. .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10. . Israe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11. . World eBook Library - eBook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2).
  12. . Tel-Aviv Universit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7).
  13.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14. . Emet Prize office web.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3).
  15. . Free Online Library.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7).
  16. . White house. 2010-10-15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