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维厄唐

亨利·弗朗索瓦·约瑟夫·维厄唐法語:法语发音:[ɑ̃ʁi fʁɑ̃swa ʒozɛf vjøtɑ̃]1820年2月17日—1881年6月6日),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

维厄唐
原文名
出生1820年2月17日
韦尔维耶
逝世1881年6月6日(61歲)
阿尔及尔
国籍比利时
知名作品七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大提琴协奏曲,中提琴奏鸣曲,大量小提琴小品,练习曲等
所属时期/乐派浪漫主义
擅长类型小提琴曲,中提琴曲,大提琴曲
学生/受影响人物

生平

早年

亨利·弗朗索瓦·约瑟夫·维厄唐於1820年2月17日出生於比利時東部的小城韦尔维耶[lower-alpha 1],他的父親是一名織工,在業餘時也從事小提琴演奏與提琴製作,幼時的维厄唐得以在對音樂相當友善的環境中成長。

维厄唐的小提琴演奏啟蒙於當地名師约瑟夫·勒克卢-德容(Joseph Lecloux-Dejonc),他的進步相當快速,7岁时已能公开演出罗德的第5號协奏曲[1],並以演奏神童之姿開始在尼德蘭王國巡迴亮相。1829年,维厄唐與夏尔·德·贝里奥在阿姆斯特丹結識,并从後者習琴。威廉一世慷慨地贊助了维厄唐的學習費用,而為了更好的學習品質,维厄唐也舉家遷徙至布魯塞爾。在貝里奧門下,维厄唐繼承了所有前輩大師(柯列里塔替尼、魏歐提、罗德、克羅采等人)的音樂內涵與演奏傳統,旋即在巴黎完成了演奏生涯的初登場,受到巴黎樂界的一片好評[lower-alpha 2]

職業生涯

十二歲起,维厄唐已是一名全職音樂家,在演奏活動的同時,他亦進行作曲。1833–34年樂季間,维厄唐感到自己在作曲方面仍有進步空間,遂決定前往維也納,從西蒙·賽赫特(Simon Sechter)學習[lower-alpha 3]。在「歐洲音樂首都」深造的维厄唐很快地掌握了德奧音樂的風格,根據蘭諾伊男爵(Baron Édouard de Lannoy)的記述,维厄唐在1834年3月16日公開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大獲成功[1];4月28日,他在萊比錫的首演則擄獲了舒曼的賞識[lower-alpha 4]。數週後,维厄唐在倫敦結識帕格尼尼,帕格尼尼對年僅十四的维厄唐寄予溫暖的鼓勵。

1834–35年樂季間,维厄唐在巴黎從安东·雷哈學習作曲,在其引導下,完成了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19)。這段時間他亦經常在閒暇時潛入布魯塞爾的皇家歌劇院,劇院樂池的見識使他精進了自己的配器手法。1837年春,维厄唐完成了聖彼得堡初登場,之後結識了弗朗索瓦·塞瓦(François Servais,未來的「大提琴界的帕格尼尼」);此時的维厄唐對於長期的演奏活動感到倦怠,亟需喘息的他在俄羅斯逗留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謝絕所有的演出邀約。

1840年,维厄唐在莫斯科聽眾面前首度亮相,重啟演出活動的维厄唐顯得神清氣爽,其音樂與演奏也更形成熟。當他再一次回到巴黎時,帕格尼尼已經過世,维厄唐自此繼承了法-比小提琴學派的榮光。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10[lower-alpha 5])在巴黎音樂院的演出非常成功,在場的聽眾即使立場不同(例如白遼士瓦格納等),仍為他的演奏所折服。此後,维厄唐的足跡遍佈倫敦、美國、墨西哥與古巴(1843–44年樂季),重要的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5)也完成於此時期。

1846年,廿五歲的维厄唐已是比利時皇家協會(Belgian Académie Royale)的正式會員,此時他收到了聖彼得堡帝國劇院的邀約,並前往當地任職至1851年止[lower-alpha 6]。维厄唐在沙皇首都的演出活動頻繁且十分充實,做為劇院音樂家,他參與了樂季音樂會、歌劇等製作,也以獨奏家的身分亮相。维厄唐另與賽瓦、年輕的安東·魯賓斯共組室內樂組合,擔綱了許多作品的俄國首演。此外,第4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1)亦完成於聖彼得堡時期,這首作品是维厄唐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使他獲得白遼士、瓦格納、李斯特等作曲前輩,以及歐洲各大樂評的一致肯定:「他是『我們的小提琴家』,具備了優雅、個性與美聲,更有一流的品味與演奏,而謝絕一切的譁眾取寵[1]。」

1857–58年樂季,维厄唐以巴納姆式的步調在美國進行了共七十五場演出,沉重的負擔影響了他的身體狀況。1860年夏,他前往渡假勝地巴登-巴登,此時他收到了比利時皇家音樂院的作曲邀約,希望他為該院的學期檢定寫作一首協奏曲,這便是最著名的第5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7)[2]。翌年9月,维厄唐本人親任作品首演的獨奏。此期間家人的逝世對於维厄唐是嚴重的打擊[lower-alpha 7],他推拒了來自布魯塞爾與聖彼得堡的教職邀請。而隨著歐陸硝煙密布,维厄唐暫時將重心轉移至美國,並在美國完成了懾人的一百廿一場演出。

1871年6月,维厄唐回心轉意,接受了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的邀約,前往該院任教。自胡拜(Jenő Hubay)、易沙意(Eugène Ysaÿe)以降,做為教師的维厄唐作育英才無數,此外他也維持著室內樂演出的活動,此時仍看不出他有任何衰弱的跡象。1873年9月13日,维厄唐的右手臂突然癱瘓,而由於沒有接受足夠的照護,所造成的傷害始終沒有完全復原,使得他從此退出演奏舞台,布魯塞爾的教職則由門生康尼留斯(Alexandre Cornélis)、以及友人维尼亚夫斯基接續分擔。

退休與逝世

1879年宣布退休後,维厄唐前往阿爾及爾的女兒、女婿一家,並在當地寫作了第6、第7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47、49)[lower-alpha 8]。1881年6月6日,维厄唐逝世,他的骨灰在8月28日回到故鄉韦尔维耶,其愛琴「瓜奈里·耶穌」(Guaneri del Gesù)則於兩年後轉手售出[lower-alpha 9]

評價

维厄唐的演奏在生前博得盛赞,但由于无法获得录音资料,现代人根据他留下的音乐作品了解他的辉煌成就。维厄唐的作品代表了當代小提琴大師的一頁,其作品為自己所用,旋律优美且技巧精湛,其巨大的篇幅則受到白遼士的影響,是可觀的一段音樂歷史。後輩的小提琴名家上至薩拉沙泰、易沙意,下至克萊斯勒、海菲茨等人,多選擇另闢蹊徑,或進行改編創作,或寫作小品音樂等,使得帕格尼尼、维厄唐一代的巨幅小提琴作品就此成為絕響。

作品

弦樂四重奏

  • E小調第1號,作品44,1871年出版
  • C大調第2號,作品51
  • B♭大調第3號,作品52

小提琴協奏曲

  • E大調第1號,作品10,1840年
  • F#小調第2號,作品19,1836年
  • A大調第3號,作品25,1844年
  • D小調第4號,作品31,1850年(約略)
  • A小調第5號,作品37,1861年
  • G大調第6號,1865年出版
  • A小調第7號,1870年出版

大提琴協奏曲

  • A小調第1號,作品46,1877年出版
  • B小調第2號,作品50,1879年出版

以及其他各類型作品(小提琴與樂團小品、小提琴與鋼琴小品、中提琴作品等)。

個人生活

维厄唐在1844年與長他五歲的鋼琴家約瑟芬·艾德(Josephine Eder)成婚。約瑟芬於1868年因霍亂逝世。

维厄唐是一名共濟會會員,他的引薦人是亦師亦友的贝里奥[1]

注释

  1. 韦尔维耶在整個十九世紀都是羊毛產業的重要節點,此外這裡也孕育了幾位重要音樂家如克里克博姆(Mathieu Crickboom)、勒克、拉乌勒(Nicolas Laoureux)等人。
  2. 菲替斯(François-Joseph Fétis)盛讚维厄唐的演出,認為他將展開輝煌的職業生涯。
  3. 賽氏是著名的對位法教師,他的門生包括舒伯特、塔爾貝格、布魯克納等。
  4. 舒曼盛讚维厄唐:「從第一個音開始,直至最後一個音落下,他的演奏使我們困於一神奇的氛圍當中,甚至無法辨別南北。」(From the first note to the last, he holds us in a kind of magic circle, that surrounds us and of which we can find neither beginning nor end)。
  5. 實際上,這是维厄唐的第三首協奏曲作品,在出版時則做為第1號率先出版。
  6. 在當年,聖彼得堡音樂院還未成立。帝國劇院的任職邀約除了小提琴演奏、獨奏之外,也需要負擔教學任務。
  7. 维厄唐的父親於1866年過世。
  8. 维厄唐的女婿埃德華·藍道斯基(Edward Landowski)是著名的醫者,在穆斯塔法附近經營一處養護機構。
  9. 此名琴售予Camposelice公爵。

參考資料

參照

  1. Stockhem, Michel. (Booklet). English translation: Jeremy Drake. Fuga Libera (FUG575). 2011.
  2. .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有聲資料

  • Michel Stockhem. Jeremy Drake (English translation). Vieuxtemps: The Complete Violin Concertos. Fuga Libera FUG575. 2011..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