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關係學派
人群關係學派是依「霍桑實驗學派」的成果而衍生出的學派。現代人群學派已經不只是一套處理人的技術組合;而是一種瞭解人群的分析途徑(approach)。近年來「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研究,即往這方向研究並以「組織行為」、「人力資源」取代「人群關係」。
受到重視的原因
一、管理階層有感於人性面重要性日增,終要注重組織的軟體、硬體的均衡發展。
二、梅堯等人群關係學派學者的發現提供給管理階層更多的理論基礎。
三、工會的形事和團體意識的抬頭,資方必須要用人性化的管理、領導方式,來誘使員工們施展全力,製造雙贏結果。
四、地方性產業日漸轉變為全國化甚至是全球化。管理階層面對不斷增加的員工就是面對不斷增加的人事問題、紛爭、衝突。因此如何有效解決因「人」而來的事務正是人群關係學派研究的項目
理論基礎
對人性的假設
不同於泰勒假設「人如果工作有效率,則他便會快樂」,人群關係學派假設「人若是快樂,則其工作便會有效率」
個別差異
由於個別差異故人群關係哲學也就向民主政治哲學,從個人開始強調「差異管理」(the management differences)。
Y理論
讓「激勵」成為可能甚至是必要,為管理學者關切的議題。
人類尊嚴
偏重道德哲學的觀點而不是科學的結論。每個人所受到的尊嚴應相等,不能在組織之中地位高低而有差別待遇。
組織是種社會系統
組織之中同時存在著兩種社會系統,一是正式社會系統,另一個非正式社會系統。
雷德福(E. S. Redford)
民主道德有三大信條:
一、個人的實現。
二、平等主義。
三、普遍參與。
有意義的參與需要許多要件:
一、可以接近消息。
二、得直接、間接接近政策討論會。
三、公開讓公眾討論任何問題的能力。
四、可以維護一己之見而無懼強制報復。
五、可以考量所有主張所具有的要求。
凡是有這些條件的社會,即可稱為「開放的社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