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经

仁王護國經》,又稱《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仁王般若經》等[1],是法華宗崇尚的護國三經之一。

經題

根據中文名稱,字面回譯成梵文,可能為 Karunikarāja(?) Rāṣṭrapāla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施恩布德故名為仁,統化自在故稱為王。仁王是能護,國土是所護,由仁王以道治國故也。般若是能護,仁王是所護,以持般若故仁王安隱。王能傳法,則王是能護,般若是所護也。[2]

內容

  • 序品第一。佛在鷲峰,入大寂靜妙三摩地,毛孔放光,普照十方,菩薩前來集會。
  • 觀如來品第二。說護佛果護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佛為之印可。
  • 菩薩行品第三。
  • 二諦品第四。
  • 護國品第五。
  • 不思議品第六。
  • 奉持品第七。有金剛手菩薩所說咒。
  • 囑累品第八。

翻譯版本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現存兩種譯本:

  1.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譯,二卷。《出三藏記集》列為失譯經,《法經錄》列入疑經,《歷代三寶紀》、《開元釋教錄》稱是鳩摩羅什[3][4][5]
  2. 765年 (唐代宗永泰元年),不空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卷。

唐代宗比較新舊譯本後,稱:「惟新、舊經理甚符順,所譯新本文義稍圓。」。[6]並為新譯本作《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7]而不空譯本完成後,當時京城各大德高僧皆希望能夠一讀其內容,上表請求唐代宗公開此經,並依照《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記載,請百法師、置百高座開講本經。唐代宗則欣然同意。[8]明代蕅益智旭撰寫之《閱藏知津》則稱此譯本:“文更順暢最宜流通。”[9]

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述玄奘说,谓西方未闻有此经本,是则本经梵本之有无亦成问题。然而根據楊維中的研究,印度的抄寫經本往往很少。從《法顯傳》的紀錄中便顯示了印度確實存在只有口傳而無文本存在的情形。[10]同時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也記載了玄奘接受高昌王請求而開講《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的事實,[11]顯示《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當時在西域頗為流行,不會有漢地造作的可能。最後在不空重翻《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的紀錄中,提到了不空「詳覽晉經,校於梵本。文義脫略,華夷語乖。錄表上聞,再請翻譯。」的重翻緣由,可見確實存在有《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的梵本。且當時參與翻經的高僧大德多達17人,也不存在偽造梵本的可能。[12]而所謂的「晉經」應當就是相當於東晉時期由鳩摩羅什翻譯的譯本。因此《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的梵本是確實存在的。[13]

註解

先後有吉藏圓測、善月、良贲等作疏。另有不空譯《仁王般若念誦法》、《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介紹念誦儀軌。現代著作有釋圓瑛,《仁王護國經講義》等。

参考文献

  1.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1〈4 二諦品〉:「大王!此經名為“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汝等受持般若波羅蜜經,是經復有無量功德,名為護國土功德,亦名一切國王法藥服行無不大用護舍宅功德,亦護一切眾生身。即此般若波羅蜜,是護國土,如城塹牆壁刀劒鉾楯,」(CBETA, T08, no. 245, p. 829, c16-21)
  2.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1〈1 序品〉:「施恩布德故名為仁。統化自在故稱為王。仁王是能護。國土是所護。由仁王以道治國故也。若望般若。般若是能護。仁王是所護。以持般若故仁王安隱。若以王能傳法。則王是能護。般若是所護也。」(CBETA, T33, no. 1705, p. 253, b29-c4)
  3. 《歷代三寶紀》卷8:「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別錄。第二出。與晉世竺法護出者文少異)」(CBETA, T49, no. 2034, p. 78, a23-24)
  4. 《開元釋教錄》卷4:「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亦云仁王般若經。。第二出,與晉世法護與梁朝真諦譯者同本異出。)」(CBETA 2022.Q4, T55, no. 2154, p. 512b11-12)
  5. 《開元釋教錄》卷11:「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三譯二闕)」(CBETA 2022.Q4, T55, no. 2154, p. 584a5-6)
  6.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15(CBETA 2022.Q4, T55, no. 2157, p. 885a20-21)
  7.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CBETA 2022.Q4, T08, no. 246, p. 834a12-b25)
  8.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15:「 時京城大德乘如等。翹想甘露如渴思漿。錄表上言。乃陳表曰。永泰元年八月八日大安國寺上座臨壇大德沙門乘如等上表。沙門乘如等言。乘如聞。日月行於六合。求照者昆虫…伏惟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伏承頃有恩旨請不空三藏義學沙門等。再譯仁王般若波羅蜜多經。教理兼著性相周圓。緘在龍宮未頒鹿苑。僧等昧死敢以請聞。伏願天慈示之法寶。兼欲依經請百法師置百高座。同宣句味共殄祓氛。愚誠則然。裁惟聖旨。無任慊款翹渴之至。謹詣右銀臺門。奉表陳請以聞。輕冒天威伏深戰越。謹言。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仁王真經理精義遠。化流賢劫福利蒼生。師等咸願敷陳助寧國土。所謂開講者依時有恩旨。取二十三日。於資聖西明兩寺共置百座。請百法師講仁王經。及百大德轉密嚴經等。」(CBETA 2022.Q4, T55, no. 2157, p. 885b2-28)
  9. 《閱藏知津(第6卷-第44卷)》卷23:「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二卷) (有代宗序) (南流北溫)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序品第一。佛在鷲峰,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靜妙三摩地,放毛孔光,普照十方,菩薩來集。 觀如來品第二。說護佛果護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佛印之。 菩薩行品第三。二諦品第四。護國品第五。不思議品第六。奉持品第七。有金剛手菩薩所說咒。囑累品第八。 文更順暢最宜流通。」(CBETA, J32, no. B271, p. 93, b3-11)
  10. 《高僧法顯傳》:「從彼波羅㮈國東行還到巴連弗邑。法顯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CBETA 2022.Q4, T51, no. 2085, p. 864b16-18)
  1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王曰:「若須爾者,請共對佛更結因緣。」遂共入道場禮佛,…仍屈停一月講《仁王經》,中間為師營造行服。法師皆許。」(CBETA 2022.Q4, T50, no. 2053, p. 225b15-21)
  12.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15(CBETA, T55, no. 2157, pp. 884b11-886a2)
  13. 楊維中,〈仁王般若經的漢譯及其「疑偽」之爭〉,《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7期(成都,2016),頁85-8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