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伦娜号防护巡洋舰
伊伦娜号[註 1](德語:[註 2])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也是伊伦娜级防护巡洋舰的首舰。她有一艘姊妹舰威廉王妃号[註 1],两舰是德国海军建造的第一批防护巡洋舰。伊伦娜号于1886年在斯德丁的伏尔铿造船厂架设龙骨,1887年7月下水,1888年5月完工并投入舰队使用。这艘巡洋舰是以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媳伊伦娜公主命名的。建成初期,这艘舰配备14门150(5.9英寸)口径主炮,最高航速为18節(33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
全速行进中的伊伦娜号 | |
历史 | |
---|---|
德意志帝国 | |
艦名 | 伊伦娜号 |
艦名出處 | 黑森和莱茵大公国的伊伦娜公主 |
建造者 | 斯德丁伏尔铿造船厂 |
動工日 | 1886年 |
下水日 | 1887年7月23日 |
服役日 | 1888年5月25日 |
重新歸類 | 1914年改为U型潜艇补给舰 |
除籍日 | 1914年2月17日 |
结局 | 1922年拆解 |
技术数据 | |
艦級 | 伊伦娜级 |
艦型 | 防护巡洋舰(小巡洋舰) |
排水量 | 5,027公噸(4,948長噸;5,541短噸) |
全長 | 103.7米(340英尺) |
全寬 | 14.2米(47英尺) |
吃水 | 6.74米(22.1英尺) |
動力來源 |
|
速度 | 18節(33.3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以9節(17每小時;10英里每小時)航速可行驶2,490海里(4,610;2,870英里) |
乘員 |
|
武器裝備 |
|
装甲 | 20(0.79英寸) |
在她服役生涯的最初几年,经常护送德皇威廉二世的游艇在欧洲各地巡航。1894年,她被派遣到东亚水域。1897年11月,当奧托·馮·迪德里希占领胶州湾时,她正在码头进行发动机维护,因此缺席作战行动。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美国与西班牙部队之间的马尼拉湾海战刚刚结束,她就出现在菲律宾。伊伦娜号最终在1901年回到德国。她于1914年年初从前线退役,转而成为一艘潛水母艦并一直运作到1921年。1922年,她被当作废品卖掉,并被拆解。
设计
作为德国海军完全废除船帆的第一艘军舰,伊伦娜号总长103.7(340英尺),水线长98.9(324英尺),舷宽14.2米(47英尺),吃水6.74米(22.1英尺),满载排水量5,027公噸(4,948長噸;5,541短噸)[1]。她的推进系统由两台卧式伍尔夫歇双缸双胀往复式蒸汽机组成,由四个燃煤的圆柱形双锅炉提供8,223匹指示馬力(6,132千瓦特)动力[1],最高航速为18節(33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3][註 3]。舰舱最大载煤量达550公噸(540長噸;610短噸),可以以9節(17每小時;1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持续航行2,490海里(4,610;2,870英里)[1]。舰上配有28名军官和337名士兵,经过世纪之交的现代化改造后,舰员配置改为17名军官和357名水兵。[3]
此舰装备4门150毫米RK L/30型单座箍炮[註 4],总共携带400发弹药,射程可达8,500米(27,900英尺)。伊伦娜号还在单架上携带10门150毫米RK L/22型短管箍炮。这些炮的射程要短得多,为5,400米(17,700英尺)[5]。舰炮装备被六门37毫米转轮式机关炮包围[6]。她还配备三具350(14英寸)的鱼雷发射管,装有八枚鱼雷,两具发射管安装在甲板上,第三具在船头吃水线以下[5]。该舰于1903年在威廉港进行现代化改造,工作一直持续到1905年[7]。该舰的武器装备得到显著的改进: 四门30倍径箍炮被更换为150毫米SK L/35型速射炮[註 5],射程增加到10,000米(33,000英尺)。另外安装8门105毫米SK L/35型速射炮代替22倍径速射炮,并增加6门50毫米SK L/40型速射炮[5]。
服役历史
伊伦娜号是德国海军建造的第一艘防护巡洋舰[6]。她最初是以“伊丽莎白号代舰”的合同名义订购的[註 6][1],1886年在斯德丁的伏尔铿造船厂安放龙骨[7]。1887年7月23日下水,随后开始舾装工作。1888年5月25日,她被建造完成并投入德国海军服役[5]。
1888年夏天,伊伦娜号加入驶往英国的舰队,庆祝威廉二世的加冕典礼。她和铁甲舰萨克森号、巴登号以及装甲护卫舰奥尔登堡号[註 7]一起被分配到第一中队。皇帝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指挥着这个中队,他的帅旗就挂在伊伦娜号上。随后,舰队在弗里德里希·霍尔曼(Friedrich Hollmann)海军少将[註 8]的指挥下在北海进行训练演习。在1889年至1890年间的冬天,伊伦娜号和舰队第二中队进入地中海护送皇帝的游艇霍亨索伦号[註 9]。在巡游期间,海因里希亲王仍然指挥着伊伦娜号。威廉二世对土耳其和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包括雅典和威尼斯在内的整个地区的港口。最终,伊伦娜号和其他舰队舰只于1890年4月返回德国。[12][13]
1890年8月,伊伦娜号再次陪同霍亨佐伦号来到英国,参加考斯帆船赛。此后,两舰从英国驶往黑尔戈兰岛庆祝转船仪式,在那里,整个德国舰队加入伊伦娜号和霍亨索伦号的仪式[14]。1894年11月下旬,伊伦娜号被派往卡萨布兰卡,抗议一名德国商人在该市被谋杀[15]。随后,她前往亚洲海域,加入德国海军在东亚甲午战争事件后在该地区的存在舰队布置中[16]。在保罗·霍夫曼海军少将[註 10]的领导下,伊伦娜号和三艘老式巡洋舰一起组建为远东巡洋舰中队[17]。到1895年,她的姊妹舰威廉王妃号、铁甲舰凯撒号[註 11]、輕巡洋艦鸬鹚号[註 12]、护卫舰阿科纳号[註 13]和炮舰鸡貂号[註 14]都加入舰队[23]。
1896年,奧托·馮·迪德里希抵达亚洲,指挥巡洋舰中队。他花一年时间勘察该地区,寻找合适的海军基地[24]。这一年年底,伊伦娜号不得不在香港进行彻底的引擎维修,维修工作一直持续到11月30日[25]。她于12月3日重新加入舰队[26]。在此期间,陆军完成对胶州湾租借地的夺取。之后,远东巡洋舰中队被派去当地增援并晋升为东亚分舰队。伊伦娜号被分配到分舰队第一中队[27]。1898年春,伊伦娜号被送到上海进行定期维护[28]。
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伊伦娜号启程前往菲律宾马尼拉,并在马尼拉湾海战之后,于5月6日抵达这个港口。在此之后又有几艘德国战舰加入舰队,包括后来成为舰队旗舰的奥古斯塔皇后号[29]。6月27日,伊伦娜号驶入马尼拉湾时,被美国缉私船麦卡洛克号拦下。7月5日,迪德里克派遣伊伦娜号勘察苏比克湾,并疏散该地区受到菲律宾叛乱分子威胁的所有德国国民。在离开格兰德岛时,伊伦娜号遇到叛军的菲律宾公司号,该船正在威胁西班牙驻军在格兰德岛的安全。叛军指挥官登上伊伦娜号,向舰长报告他的活动。舰长奥本海默告诉他,根据国际法,在叛军旗帜下发动的任何战争行为都是海盗行为。因此,叛乱分子同意返回港口。奥本海默视察该岛上的西班牙守备部队和附近的奥隆阿波叛军基地。在搜寻该地区的德国国民失败后,伊伦娜号于7月7日撤离格兰德岛上的非战斗人员。在离开苏比克湾时,伊伦娜号遇到美国防护巡洋舰罗利号和炮舰康科特号[30]。
美国媒体夸大伊伦娜号与美国舰只相遇的事件,这促使迪德里希决定将伊伦娜号调离该地区,以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返回马尼拉并让非战斗人员下船后,伊伦娜号受命离开菲律宾。伊伦娜号前往胶州湾替班阿科纳号,后者奉命前往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观察美军占领关岛的情况。在7月9日启程前往胶州之前,伊伦娜号在马里韦莱斯加煤。在胶州时,伊伦娜号进行船员训练[31]。同年11月,她回到马尼拉,但在那里停留很短时间,之后被奥古斯塔皇后号代班[32]。1901年后伊伦娜号回到德国,1903年她进入威廉港帝国造船厂的干船坞进行现代化改造,并于1905年完工。该舰于1914年2月17日除籍,並被重新起用作为一艘母港设在基尔的潛水母艦。1916年,她被转移到威廉港,直到1921年11月26日被报废并以909,000马克出售。1922年她在威廉港被拆解[5]。
脚注
注释
- 译名参考自《德国巡洋舰史》。[1]
- SMS是德語:的缩写, 意即“国王或女王陛下的船舰”。[2]
- 另有来源记为18.1節(33.5每小時;20.8英里每小時)[1]
- 根据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命名法,该炮的官方名称为。其中()表示“箍炮”,而L/30表示炮管长度,即30倍径。[4]
- 根据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命名法,该炮的官方名称为。其中SK()表示“速射炮”,而L/35表示炮管长度,即35倍径。[4]
- 所有德国舰船在订购时都会被赋予临时代号;其中新增编入舰队的使用字母代号,而用于替换旧舰的则使用“(旧舰名)代舰”[8]。
- 译名参考自《德国海军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权》。[9]
- 译名参考自《德国海军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权》。[10]
- 译名参考自《德国海军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权》。[11]
- 译名参考自《德国海军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权》。[15]
- 译名参考自《德国海军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权》。[18]
- 译名参考自《德国巡洋舰史》。[19]
- 译名参考自《德国海军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权》。[20]
- 另有来源译为“伊尔底斯”号[21]或“黑鼬”号[22]。
引文
- 日本海人社 & 德国巡洋舰史,第21頁
- 朱鸿飞 2016,第87頁.
- Gröner,第94–95頁.
- Grießmer,第177頁.
- Gröner,第95頁.
- Gardiner,第253頁.
- Gröner,第94頁.
- Gröner,第56頁.
- 劳伦斯,第129頁
- 劳伦斯,第169頁
- 劳伦斯,第116頁
- Sondhaus,第179頁.
- Röhl,第320頁.
- Sondhaus,第192頁.
- 劳伦斯,第184頁
- Sondhaus,第198頁.
- Gottschall,第135頁.
- 劳伦斯,第105頁
- 日本海人社 & 德国巡洋舰史,第24頁
- 劳伦斯,第131頁
- . 澎湃新闻. 2016-06-22 [202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 (中文(中国大陆)).
- 章騫(2013年),第91页
- Sondhaus,第206頁.
- Gottschall,第149–150頁.
- Gottschall,第157頁.
- Gottschall,第172頁.
- Gottschall,第164–165頁.
- Gottschall,第179頁.
- Cooling,第95–96頁.
- Gottschall,第200–203頁.
- Gottschall,第204–205頁.
- Gottschall,第210頁.
参考资料
- Cooling, Benjamin Franklin.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 ISBN 978-1-59114-126-6 (英语).
- Gardiner, Robert (编). .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317-0302-8 (英语).
- Gottschall, Terrell D.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1-55750-309-5 (英语).
- Gröner, Erich. .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OCLC 22101769 (英语).
- Röhl, John C. G.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521-81920-2 (英语).
- Sondhaus, Lawrence.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英语).
- Grießmer, Axel. . Bon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99. ISBN 978-3-7637-5985-9 (德语).
- 日本海人社 (编). . 世界舰船.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0-06 [2020-01-25]. ISBN 9787543664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5) (中文(中国大陆)).
- 章騫. .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 [2020-01-27]. ISBN 978-7-5474-05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7) (中文).
- 劳伦斯·桑德豪斯 著,NAVAL+工作室 译. . 北京: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13-01 [2020-04-15]. ISBN 978-7-89429-17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6) (中文(中国大陆)).
- (英)山姆·威利斯. . 朱鸿飞 译.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155-1348-5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