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庇魯斯專制國
伊庇魯斯專制國(希臘語:),其領土位於現今的阿爾巴尼亞和希臘北部。伊庇魯斯專制國是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帝國滅亡時,和尼西亞帝國、特拉比松帝國等國同時出現的流亡政權。此專制國成立於1205年,並在1224年滅亡塞薩洛尼基王國,一度自稱為拜占庭帝國的正統後繼者。但在1230年遭到保加利亞帝國襲擊,之後陷入分裂。1264年,伊庇魯斯專制國被重新併入復辟政權的拜占庭帝國。
伊庇鲁斯专制国 | |||||||||||||
---|---|---|---|---|---|---|---|---|---|---|---|---|---|
约1205年–1337年或1340年 1356年–1479年 | |||||||||||||
地位 | 拜占庭帝国的继承国 拉丁帝国、尼西亚帝国与拜占庭帝国(巴列奥略王朝)、安茹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 (不论名义上与实际上,按时间先后排列) | ||||||||||||
首都 | 阿尔塔(1205年–1337年或1340年,1430年–1449年) 约阿尼纳(1356年–1430年) Angelokastro, Aetolia-Acarnania(1449年–1460年) | ||||||||||||
常用语言 | 希腊语[1],塞尔维亚语 | ||||||||||||
宗教 | 正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专制君主 | |||||||||||||
• 1205年–1214年 | 米海尔一世 (伊庇鲁斯) | ||||||||||||
• 1448年–1479年 | 莱昂纳多 (伊庇鲁斯) | ||||||||||||
历史时期 | 中世纪中期 | ||||||||||||
• 建立 | 1205年 | ||||||||||||
• 拜占庭帝国吞并 | 1337年或1340年 | ||||||||||||
• 尼基弗鲁斯二世重建 | 1356年 | ||||||||||||
1479年 | |||||||||||||
| |||||||||||||
今属于 | 阿尔巴尼亚 希臘 | ||||||||||||
早期歷史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與威尼斯干涉東羅馬內戰,最後攻陷君士坦丁堡,成立拉丁帝國。羅馬帝國的後裔堅守尚未淪陷的帝國邊疆,成立了三個旁支政權:伊庇魯斯公國、尼西亞帝國、特拉比松帝國,其中又以座落小亞細亞的尼西亞帝國最為強盛。
1205年,米海尔一世建立伊庇鲁斯专制国。主要為古希臘文化。伊庇鲁斯领主实际上在攻下拉丁帝国的特撒罗尼迦王国以后就在特撒罗尼迦宣布加冕为罗马皇帝,是竞争罗马皇位的四国之一(拉丁帝国/罗马尼亚,尼西亚,特拉比松,伊庇鲁斯),其后伊庇鲁斯迫于尼西亚锋芒而放弃皇帝称号、向尼西亚请得上文的Despote职衔,于是就有了Despotate of Epirus。
与此类似的还有塞尔维亚专制国和被短暂册封过的保加利亚专制国,于是第二帝国在实际领地外授予的Despote实际上是统一战线的工具,授予该头衔意味着当地的事实独立领主承认尼西亚皇权、不与之竞争帝位,作为回馈,尼西亚也就授予其所能授予的最高职衔作为嘉奖。
統治者列表
科穆寧·杜卡斯王朝
- 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1205年-1214年
- 狄奥多尔·科穆宁·杜卡斯,1214年–1230年,1225年或1227年-1330年的塞萨洛尼基皇帝
- 米海尔二世,1230年–1271年
- 尼基弗鲁斯一世,1271年–1297年
- 托马斯一世,1297年–1318年(安娜·帕里奥洛吉娜·坎塔库泽娜摄政)
奧爾西尼王朝
- 尼古拉斯,1318年–1323年
- 约翰,1323年–1335年
- 尼基弗鲁斯二世,1335年–1337年与1356年–1359年
尼曼雅王朝
- 西蒙,1359年–1366年,自称塞尔维亚与罗马沙皇
- 托马斯二世,1367年–1384年
- 玛利亚,1384年–1385年,自称巴塞丽莎
布隆戴蒙提王朝
- 以扫,1385年–1411年
- 乔治,1411年
托科王朝
- 卡洛一世,1411年–1429年
- 卡洛二世,1429年–1448年
- 莱奥纳尔多,1448年–1479年
參考资料
- Fine, John Van Antwerp. .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2017-11-04]. ISBN 978-0-472-082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 Kazhdan, Alexander (编). .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19-504652-6.
- Magdalino, Paul. . Arbel, Benjamin; Hamilton, Bernhard; Jacoby, David (编). . Frank Cass & Co. Ltd. 1989: 87–110 [2017-11-04]. ISBN 0-714633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 Nicol, Donald MacGillivra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17-11-04], ISBN 978-0-521-439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 Nicol, Donald MacGillivray.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017-11-04]. ISBN 978-0-521-1308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0).
- Soustal, Peter; Koder, Johannes. . Vienna: Verlag der Ö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981. ISBN 3-7001-0399-9 (德语).
- Stavridou-Zafraka, Alkmini. [Nicaea and Epirus in the 13th century. Ideological confrontation in their effort to recover the empire]. Thessaloniki. 1990 (希腊语).
- Stavridou-Zafraka, Alkmini. . [The society of Epirus in the state of Theodore Doukas]. Arta: Μουσικοφιλολογικός Σύλλογος Άρτης «Ο Σκουφάς». 1992: 313–333 (希腊语).
- Stavridou-Zafraka, Alkmini. . [From the ecclessiastical organization of the state of Epirus. Ecclesiastical offices and functions of the clergy in the 13th century]. Arta: Μουσικοφιλολογικός Σύλλογος Άρτης «Ο Σκουφάς». 2007: 161–196 (希腊语).
- Stavridou-Zafraka, Alkmini. [Political ideology of the state of Epirus] (PDF). Vyzantiaka. 2014, 31: 155–178 [2017-11-04]. ISSN 1012-05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1-30) (希腊语).
- Stiernon, Lucien. . Revue des études byzantines. 1959, 17: 90–126 [2017-11-04]. doi:10.3406/rebyz.1959.12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法语).
- Veikou, Myrto. . Leiden: Brill. 20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