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海豚
伊河海豚(學名:Orcaella brevirostris)又稱伊豚、伊河豚、伊洛瓦底江豚或短吻海豚,是一種能適應淡水生境的海豚,主要分布区包括:孟加拉灣和东南亚的近岸海域,湄公河、缅甸伊洛瓦底江与婆罗洲馬哈坎河三大河流,以及印度吉尔卡湖、泰国宋卡湖与菲律宾马兰帕亚海峡三处微鹹水域[1]。圓鈍的頭部和不突出的短吻是其顯著特徵。
伊河海豚 | |
---|---|
2012年攝於柬埔寨的一頭伊河海豚 | |
伊河海豚與普通成人體型的對比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下目: | 鲸下目 Cetacea |
科: | 海豚科 Delphinidae |
属: | 短吻海豚属 Orcaella |
种: | 伊河海豚 O. brevirostris |
二名法 | |
Orcaella brevirostris | |
伊河海豚在2017年的分布范围[1] | |
異名[4][5] | |
|
分類
伊河海豚最初由英国生物學家理查德·欧文(英文:Richard Owen)在1866年描述,所依据的模式標本於1852年採集自印度東南瀕臨孟加拉灣的维沙卡帕特南港口[6]。在分類學上,伊河海豚被歸至短吻海豚属(拉丁文:Orcaella),與之同屬的還有產自大洋洲北部海域的澳洲短吻海豚(O. heinsohni)。由於外形和一角鲸科相似,短吻海豚属曾被劃入該科,而遗传学分析顯示短吻海豚属與虎鯨為近親,故現行分類將其劃歸海豚科之下。
形態特徵
伊河海豚的外貌近似白鯨,但實為虎鯨的近親。牠們的表皮呈深藍灰色,頭部圓鈍,吻部不突出;背鰭短而鈍,位於脊背後方,呈三角形。成體全長約2.3米,重達130公斤,最大的個體是產自泰国的一頭雄豚,長達2.75米[7]。
生態行為
伊河海豚會以卡搭聲、嘰嘰聲及嗡嗡聲溝通,主要頻率達60千赫,相信是用作回聲定位。牠們主要吃輻鰭魚及魚卵、頭足類及甲殼類。牠們可以用口吸吮食物。牠們在浮窺及覓食時會將體內的水份噴出。一些伊河海豚可以受訓後造出噴水的動作。牠們游泳緩慢,但最高可達每小時20–25公里[8]。
伊河海豚可以潛水70–150秒至12分鐘,平均115.3秒[7]。牠們的群族很多時都少於6頭,但有時也可以多達15頭[8][9]。
伊河海豚會出現種間競爭。此外有報道指出,將中華白海豚與伊河海豚放在一起時,伊河海豚經常會被中華白海豚追逐且行動受限於狹小的空間內。另有報道指出,在印度吉尔卡湖,當伊河海豚與瓶鼻海豚在外海道相遇時,伊河海豚會感到驚慌,被迫返回湖中[6]。
與人類的關係
伊河海豚與傳統漁民似乎是互利共生的[10]。在緬甸的伊洛瓦底江上游,伊河海豚會幫助漁民驅趕魚群到漁網中,而漁民亦會將副漁獲當作獎勵給予牠們[11]。歷史上,一些伊河海豚是屬於某些漁村所擁有,以往曾有案例追討所屬的伊河海豚所驅趕的漁獲[7]。
種群現狀
伊河海豚受人類的影響較其他海豚更大。刺網是牠們的主要威脅,很多個案都是誤捕及在網中溺死[1]。在缅甸,電捕魚及淘金對伊河海豚造成嚴重的危害。雖然大部分漁民並非有意獵殺牠們,但因日常作業而誤殺的不計其數。在越南及泰国,一度盛行的炸魚曾誤傷了許多伊河海豚。[1]
在某些亞洲國家,伊河海豚會被捕捉來觀賞或表演。牠們對淡水的適應可以減少建造海水水族箱的成本。在2002年,亞洲至少有80個水族館[12]。不過,以往獵殺伊河海豚的目標是獲取其鯨脂。
伊河海豚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有關貿易在國際上被禁止[2]。此外,孟加拉等国亦紛紛設立了保護區,以免牠們再次受到漁業的傷害及失去棲息地的威脅。
雖然從未完整统计過伊河海豚的活體數量,但估計超過7000頭,其中90%以上生活在孟加拉灣。當前已知八個伊河海豚的主要分佈區:
參考文獻
- Minton, G.; Smith, B.D.; Braulik, G.T.; Kreb, D.; Sutaria, D.; Reeves, R.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15419A123790805. doi:10.2305/IUCN.UK.2017-3.RLTS.T15419A50367860.en .
- . CITES.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5).
- . 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ogy. 2021-06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 Perrin, W.F. . World Cetacea Database. 2021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WoRMS.
- . 'GBIF. [2021-08-26].
- Sinha, R.K. (PDF). Journal of the 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Mumbai, India: online editi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ENVIS), Annamalai University, Centre of Advanced Study in Marine Biology, Parangipettai - 608 502, Tamil Nadu, India). May–Aug 2004, 101 (2): 244–25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4-10).
- Stacey, Pam J. & Arnold, Peter W. (PDF). Mammalian Species (American Society of Mammalogists). 1999-05-05, (616): 1–8 [2009-03-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6-20).
- . ARKive. Wildscreen. 2008 [200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 Culik, Boris (Kiel, Germany). . 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 – Review on Small Cetaceans Distribution, Behaviour, Migration and Threats. UNEP. 2000 [200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05).
- D'Lima, Coralie. (PDF). Project summary. 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 Society. 2008 [2008-12-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3-19).
- Tun, Tint. . Irrawaddy Dolphin. Yangon, Myanmar. 2008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 Vertefeuille, Jan. . Press release (World Wildlife Fund). 2004-10-08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5).
- . Times of India, Flora and Fauna (2008 Bennett Coleman & Co. Ltd.). 2008-10-11 [2008-12-29].
- Smith, Brian D.; Gill, Braulik; Samantha, Strindberg; Benazir, Ahmed & Rubaiyat, Mansur. . Marine Mammal Science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22 (3): 527–547 [2009-03-02]. ISSN 0824-04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3).
- Das, Subrat. . The Telegraph (Calcutta). 2008-02-28: Front page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伊河海豚 |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伊河海豚 |
- 鯨與海豚保護協會(WD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鯨與海豚保護協會網站上對伊河海豚的介紹
- 海豚世界網站(dolphins-world.com)上對伊河海豚的介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網站上的伊河海豚專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展現伊河海豚行為的视频
- 缅甸海洋生物学家 Tint Tun 對人类與伊河海豚合作捕鱼的记录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