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泛指中国於1970年代末期,“拨乱反正”时期起始的文学创作思想(潮流),是中国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為該地1980年代文學思潮的主流。主要表现文化大革命為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之文学现象,於当时社会中有广泛影响。「傷痕文學」的名称来源于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匯報》上发表的小说《傷痕》。[1][2]

开端

1974年11月,陳若曦在香港《明報月刊》107期發表短篇小說《尹縣長》,將陝西一位接受招降並當上縣長的前國民黨上校在文革時被逼害致死的故事,以小說形式寫出,細膩的刻劃出文革時期對人性的扭曲及對百姓的迫害。該小說是第一篇以中共文革為背景的小說,成為「傷痕文學」的先聲,甫一刊載,便引發極高的關注與討論,並在1999年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3][4][5][6]

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班主任》主要价值是揭露“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内伤”,有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7][8]

1978年8月11日,复旦大学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在《文匯報》上发表的小说《傷痕》。這小說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9]

1979年,白樺發表反映文革苦難的電影劇本《苦戀》,寫了名畫家凌晨光一生的遭遇。1949年後他從海外返國,在文革期間全家受到逼害,他被打致遍體鱗傷,無處容身的女兒決定和華僑男友離開中國,她問凌晨光:「爸爸!您愛我們這個國家,苦苦地留戀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愛您嗎?!」——這劇本深刻反映文革苦難,被認定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並於1980年被拍成電影《太陽和人》,但電影引起政治批判風波,成為內地禁片。[10]

发展

伤痕文学早期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一般认为,最早问世并产生较大影响者,包括陳若曦在1974年發表的《尹縣長》、莫应丰出版于1979年的《将军吟》、周克芹描写农村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及古华的《芙蓉镇》。

代表作品

發表年份 作者 作品
1974年陳若曦尹縣長[3]
1977年刘心武 《班主任》[11]
1978年卢新华傷痕[7]
1978年陳若曦[12]
1979年白樺苦戀[13]
1979年馮驥才《啊!》
1979年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1979年郑义《枫》
1979年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1980年戴厚英人啊,人!
1980年莫應豐將軍吟
1980年张贤亮《灵与肉》
1980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1980年袭巧明《思念你,桦林!》 [14]
1981年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1981年古华芙蓉镇
1981年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
1982年陈建功《飘逝的花头巾》
1986年郑义老井
1986年戴厚英《詩人之死》

评价

正面評價

  • 伤痕文学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它摆脱了“假、大、空”,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作出强烈比照。

負面評價

  • 伤痕文学作品也有明显的不足。当年许多作品有的因情节离奇、有的因片面渲染鲜血淋淋而引起过争议和非议。
  • 由於很多作品的主要內容在描寫苦難和痛苦,鄧小平曾批評傷痕文學是「哭哭啼啼,沒有出息」。[15][16]
  • 伤痕文学以清算文化大革命的方式来完成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采用文革历史中缺席的无辜的受害人、勇敢的抗议者、清醒成熟的智者(包括“真正的共产党人”)与邪恶、非人的恶势力出演的惨烈悲剧为素材,以改写历史,进行文化遮蔽,是一次成功的意识形态实践。[17]

参见

參考文獻

  1. . news.ifeng.com.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2. . www.bbc.co.uk. BBC中文网.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1) (中文(简体)).
  3. 陳若曦. . 《明報月刊》107期. 1974年11月: 97-105.
  4. 何與懷. . 海這邊, 海那邊: 世界華文女作家掠影 (秀威資訊). 2011-12-08: 1-22.
  5. 邱彰. . 2022. ISBN 9781949736403.
  6. . 台灣文學網.
  7. 刘心武. . 《人民文学》. 1977年11月.
  8. 金汉. .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0: 198.
  9. 洪子诚.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57.
  10. 徐榮. . 看中國. 2019-01-17.
  11. 刘心武. . 《人民文学》. 1977年11月.
  12. 陳若曦. .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78-09-01.
  13. 白樺. . 《十月》第3期. 1979年.
  14. 袭巧明. . 《四川文学》第5期. 1980年.
  15. . 人民网. 2013-01-29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6. . 腾讯. 2013-08-20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17. 戴锦华. . 江苏: 江苏人民. 1999: 42–43. ISBN 7-214-02564-7.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