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華
何國華(1918年—1997年),臺灣新竹市人,內衣與地產商人,因捐贈大批動物給新竹動物園而立有紀念碑。
何國華 | |
---|---|
何國華先生贈送動物紀念碑 | |
出生 | 1918年 日治臺灣新竹廳 |
逝世 | 1997年(78—79歲) 香港 |
墓地 | 北投忠義山 |
生平
發跡
何國華1918年生[1],新竹市北門人[2],幼時就讀於新竹第二公學校[3],十七歲時至高雄當內衣織造學徒[4],二十歲後作起販賣內衣生意[4],在大阪成立公司[5],並以地產致富[6],在淡水小坪頂就有五十萬坪土地[5],創立大華觀光[7]、一番建設開發[5][8]等公司。他長期擔任僑委會僑務委員[1],另外也是大阪中華學校副董[5]。
捐贈動物
新竹動物園在日治末期因逢二次大戰,將部分動物移到圓山動物園寄養,動物廄舍因而傾頹被毀[6]。戰後,新竹市動物園以新竹公園管理所名義,收容猴類為主,直到1957年何國華贈送新竹市動物園一隻北海道的月輪熊後,陸續增加獅虎熊豹、驢、鱷、象等大小動物[9]。如1959年8月贈幼獅一對[10]、1960年7月捐獅子與鱷魚各一對[2]、11月贈驢馬六匹[10]、1961年2月贈金錢豹一對[11]、3月贈珍珠雞與金絲猴[12],10月贈母虎一隻[13]、12月贈母象一頭[14]等。1962年4月29日,他從香港從臺灣轉機日本時,再告知要捐助大袋鼠、斑馬、長頸鹿[15]。當時《聯合報》記者郭子銘常來此拍攝動物作報導,連帶使得在此工作的夏元瑜出名[16]。
何國華贈送十多種動物的欄柵上,都標有他署名的牌子,在當時整個臺灣社會經濟貧困時代,能夠花錢由國外購買猛獸捐獻給公家的舉動,相當稀罕難得[1]。可是園地腹地太小,籠舍與經費不足,不少動物活動受空間侷促,致受傷不治[17]。1965年,新竹市長姚棋輝為感謝,特別在動物園入口廣場興建一座紀念碑[1]。該碑於當年11月12日立,碑上刻有新竹動物園紀念碑序一篇、新竹縣愛護動物協會會員四十九人及九十位個人和團體捐贈名單[18]。中影公司還借用老虎拍攝周處除三害的電影《乾坤三决斗》[19]。當時的市長陳玉焜卻夥同舅父王賜發,苛扣動物糧食,賺取暴利,導致動物營養不良,而被新竹愛護動物協會理事鄭松抗議[20][21]。
售票員陳玉雪回憶,1971年至1980年是此動物園全盛時期,每天平均可擠進上萬人潮,大年初一至初五,短短五天就可賣出六十萬元門票,錢多得讓她與同事詹玉霞數到手指發痠[22]。
此外,何國華也資助新竹市將竹塹城護城河加蓋[23]、新竹內天后宮[24]、捐贈西洋美術品及古董給臺灣的博物館[5][25]、捐一百萬元台幣給僑委會設立獎學金[5]。
興建球場
何國華熱衷於騎馬、柔道、射箭、滑雪諸項運動[4]。
1970年12月25日,何國華投資的北投國華高爾夫場揭幕,由何應欽應邀主持剪綵,周至柔、高魁元、劉玉章、賴名湯、張伯英、吳嵩慶等人參與[7]。何應欽是何國華的義父[26],本身就是台北市高爾夫俱樂部的創始人之一[27],也擔任國華高爾夫俱樂部名譽會長[28]。該球場自1981年9月頒布《高爾夫球場管理規則》後,多年來處於違規狀態,直到1995年2月13日,行政院長連戰同意合法[29]。
購地蓋樓
何國華見新竹缺少大型百貨公司,於是計畫興建一棟綜合百貨公司[1]。
新竹市公所原在新竹市孔廟舊廟地,後遷至民族路[30]。當時1968年4月,市代會主席鄭鐵共謀標售市公所辦公廳基地,請友人呂燦坤告知何國華,商議何國華得標後,並答應得標後補償市長陳玉焜、議員鄭鐵二人競選費用,成功得標[31][32]。1973年6月13日何國華因此購地弊案遭約談[33],7月3日被二百萬元交保禁止出境[34],同月7日獲准獲准出境回日本[35]。同年9月3日,新竹地院宣判何國華無罪,至於陳玉焜、鄭鐵共同依據法令從事公務人員,對於職務上之行為收受賄賂,各處徒刑十二年,褫奪公權八年,共同所得一百一十九萬元追繳沒收[32]。因何國華獲判無罪,引起檢察官陳老藏5日再度上訴[36]。
之後,何國華在這塊新竹市公所舊址投資興建國華名店大樓[5][37]。此位在新竹火車站前的大樓以AB連幢立體設計,計畫一、二、三樓為商店街,四樓為港式飲茶,五、六、七、八樓為電影院,另設中西餐飲,九樓為會議廳及辦公室[8]。但1980年完工後,被以消防設備不全未核發建造執照,多年沒有營運,至1988年由中興百貨買下作為新竹分公司[37]。1989年10月27日,中興百貨新竹分公司開幕[38]。次月19日,新竹第一家麥當勞在此營運[39]。
此大樓曾是新竹市繁華的地標,後各個大型百貨公司進駐新竹市後,逐漸沒落,於2012年7月29日改以「32巷商場」之名開幕[40]。
參考
- 何高祿. . 《中國時報》. 1997-04-19 (中文(臺灣)).
- . 《臺灣民聲日報》. 1960-07-04 (中文(臺灣)).
-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1999-08-08 (中文(臺灣)).
- 鄭明正. . 《經濟日報》. 1978-12-09 (中文(臺灣)).
- 蔡政威. . 《民生報》. 1978-11-24 (中文(臺灣)).
- 林松青. . 《聯合報》. 1993-06-06 (中文(臺灣)).
- . 《經濟日報》. 1970-12-26 (中文(臺灣)).
- . 《經濟日報》. 1978-11-11 (中文(臺灣)).
- 蔡昕穎、林麒瑋、吳思萍. . 《聯合報》. 2015-03-13 (中文(臺灣)).
- . 《臺灣民聲日報》. 1960-11-07 (中文(臺灣)).
- . 《臺灣民聲日報》. 1961-02-28 (中文(臺灣)).
- . 《臺灣民聲日報》. 1961-03-03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66-04-01 (中文(臺灣)).
- . 《臺灣民聲日報》. 1961-12-11 (中文(臺灣)).
- . 《臺灣民聲日報》. 1962-04-30 (中文(臺灣)).
- 夏元瑜. . 《聯合報》. 1970-10-14 (中文(臺灣)).
- 林家琛. . 《聯合報》. 2000-02-16 (中文(臺灣)).
-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1999-08-14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68-09-29 (中文(臺灣)).
- 何凡. . 《聯合報》. 1969-07-09 (中文(臺灣)).
- . 《臺灣民聲日報》. 1969-07-08 (中文(臺灣)).
- 廖淑惠. . 《聯合報》. 2001-01-03 (中文(臺灣)).
- 林松青. . 《民生報》. 1987-03-08 (中文(臺灣)).
- 羅際鴻. . 《中國時報》. 2002-05-09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中文(臺灣)).
-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1998-04-03 (中文(臺灣)).
- 宋梅冬. . 《經濟日報》. 1980-01-02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72-10-16 (中文(臺灣)).
- 蘇秀慧. . 《民生報》. 1995-02-14 (中文(臺灣)).
-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1995-07-05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73-07-06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73-09-04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73-06-14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73-07-04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73-07-08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73-09-06 (中文(臺灣)).
- 林松青. . 《民生報》. 1988-05-21 (中文(臺灣)).
- . 《民生報》. 1989-10-27 (中文(臺灣)).
- 張柏東. . 《經濟日報》. 1989-11-18 (中文(臺灣)).
- 李青霖. . 《聯合報》. 2012-07-28 (中文(臺灣)).
- 曹敏吉. . 《聯合報》. 1990-08-13 (中文(臺灣)).
- 簡永祥. . 《經濟日報》. 2004-09-24 (中文(臺灣)).
- 張世杰. . 《聯合報》. 2020-06-18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中文(臺灣)).
- 簡永祥. . 《經濟日報》. 2008-05-2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