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舞蹈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舞蹈不像西北游牧民族的舞蹈那样,有其强烈、奔放的快节奏,步幅很大的跳跃,速度很快的旋转,以及难度较高的动颈、拍脚等动作,而是突出表现舞蹈的抒情性、韵律感和群众性特征,以及对日常劳作和自然万物的模拟性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侗族的舞蹈总是要伴之以侗歌,其舞蹈本身并未分离成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或者可以这样说,侗舞在很大程度上是侗歌的陪衬,是侗歌的形体语言的延伸,是为了更完美地表达歌声的另一种物化方式。如果说,侗戏从本质上讲,是侗歌在舞台表演程式上的展现的话,那么,侗舞也就是通过形体动作来展示其艺术表现力的侗歌。在这里,侗歌既可视作侗族艺术的主体,又可看成是侗族艺术的源头。

多耶

“耶”是侗歌的一种,所谓“多耶”就是在合唱“耶”时的集体舞蹈。这种边唱边跳的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如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广西三江湖南通道等地。每年正月,全寨男女都要身着盛装,集合于鼓楼坪上或“萨岁”坛前,手牵手或只手搭肩,围成圆圈,跳起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边舞边唱,边甩手作拍。“多耶”无乐器伴奏,以歌声曲调来统一舞步,变换队形。

在贵州椿江的开尧、归教、归利及黎平的流黄、高进等地,还盛行着一种叫做“龙蜕皮”(侗语叫“龙喘”)的“多耶”舞。它与一般“多耶”不同的是,人们并不围成个圆圈,而是青年男女们分别列成两个纵队,旋绕成螺丝圈,先由外向里绕,再由内向外盘旋,其步伐也是依歌声而发生变化。这种舞蹈多表演于“萨岁”坛前,实际上是一种祭祀舞蹈。

芦笙舞

“芦笙舞”,侗语称之为“多伦”,“伦”即芦笙,“多”有吹、唱、动、跳等多种含义。娱乐性芦笙舞以“伦依”、“伦周”、“伦堂”、“伦哈”为主要内容。“伦依”是芦笙头的独吹独跳。“伦周”是在芦笙头跳完一段或两段时,突然加进二三人合跳,从而成了既有独舞,又有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的小型套舞。侗语中的“周”是“双”的意思,所谓“伦周”就是泛指由独舞变成双人以上的舞蹈。“伦堂”是围成大圆圈跳的舞蹈,参加的人很多,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往往是倾寨而动。如果有外寨人参加,那就是一寨一堂,也有的大寨分成两堂的。有的地区男女合跳,有的地区实行男女分跳,男在内圈跳,女在外圈掌灯照明。“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支之多,每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

“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五之多,每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曲调有“集合曲”、“启程曲”、“借路曲”、“通知曲”、“团结曲”、“引路曲”、“入堂曲”、“开堂曲”、“转身曲”、“画眉曲”等等。按规定,奏第一曲时要求舞蹈动作稳健扎实,优美洒脱;第二曲时要稍加蹲转和跳跃;到第三曲,应有较大幅度地跺地、蹲摆、跳跃、旋转等动作。整个舞蹈节奏和动作随着乐曲逐组发生变化,队形也分合交替,穿插进出,呈现出一派欢乐热烈约气氛。“伦哈”共有九支舞曲,三支为一组,是为三组。

“伦哈”是芦笙舞中的大型男性集体舞,要有两个芦笙队对赛。在侗语中,“哈”是比赛的意思。比赛的程序为合赛、分队赛、决赛等(各三支曲子)。参赛的芦笙舞选手要想取得胜利,除了应掌握好基本的传统动作外,还应有临场发挥的技巧,善于以舞蹈形式模拟各种动物动作和表现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在这些动作中,有鱼跃、采花、斗鸡、赶虎、猫旋柱、鹰翔、拌草、滚车、盘龙等。这些动作有些是师传,有些则是靠自己创造。

表演性芦笙舞主要是由“伦唠的”(即“祭把祖舞”)、“伦披他”(即“翻身组舞”)、“伦定”(以腿部动作为主的舞蹈)、“伦伯”(以上身动作为主的舞蹈)所组成。“伦唠的”是一种男性大型组舞,参加者有身着彩衣的青少年,他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舞;有披蓬毯、持长矛的青壮年汉子,他们的舞带有一些战斗动作;有披蓬毯、摇环铃的中老年人,他们持珠帘和羽毛伞,缓缓向前,舞步轻摇,显得格外老成持重。各部分相对独立,但又是一个整体,在舞曲的伴奏下,此起被落,纵横交错,进出穿插,疏密有致,配合十分默契。这套组舞分“前导曲”、 “进堂曲”、“踩堂曲”、“道贺曲”等,动作复杂,节奏明快,难度较高,场面变化较大,参加者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是很难胜任的。

“伦披他”属表演性芦笙舞中的中小型集体舞,以翻身、旋转动作为主,其中较常见的有“翻身舞”、“滚车舞”、“赶猎舞”等。“伦定”和“伦伯”是表演性芦经舞中的单项舞蹈,技巧性动作较多,对演员的形体、韵律感以及造型能力要求较高,常见的动作有“欢乐舞”、“鱼上滩”、“鹰盘寨”、“山风凰”等。这些舞蹈动作都是由老艺人经过言传身教、精心培训而成的少年“芦笙头”来表演的,技巧娴熟者才能上场。

款会舞蹈

“款会”是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表现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为达此目的,各种仪式如祭场、宣读款词、盟誓、军事检阅等是必不可少的,不如此即不足以体现它的神圣性。在“款会”的全过程中,分别穿插各种舞蹈,既可调节气氛,又能使如此庄严活动增加几分美的感受。此类舞蹈自成体系,多为竞技性很高、力度很强、气氛激烈的“武舞”,其演出者均为男子。常见的舞蹈有“出征舞”、“凯旋舞”、“盾舞”、“长短刀舞”等,还有对抗性较强的“响又响鞭”、“矛枪铁尺”,几近于武术表演。参舞者都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他们年轻力壮,身怀绝技,一个个英姿讽爽、威风昭凛,身上或披战袍,或赤膊裸身抹油着彩,在场地上不停腾挪跳跃,挥舞兵器,在一阵阵“杀!杀!”的喊叫声和人群中展现身手。此类舞蹈反映了侗族人不畏强暴的性格。

坡会舞蹈

坡会舞蹈是指侗族青年男女在坡会上跳的抒情舞蹈。侗乡的坡会,往往是侗家青年男女社交与恋爱的场所,他们聚在一起共跳具有强烈表达情爱意愿的坡会舞,其目的自然是为了物色对象,表露情愫,加深了解。这类舞蹈有“妹跺脚”、“甩头帕”等,大都动作细腻,步伐轻盈,舞姿优美,体态风韵,情意绵绵,着意于表现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对意中人的眷恋。

舞龙舞狮

此类舞蹈受汉族影响而产生,但也发展出“二龙抢宝”、“火龙游走”等形式。

参考

过伟主编,《广西民俗》。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