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賽因·哈布雷
侯賽因·哈布雷(阿拉伯语:,法語:,1942年8月13日—2021年8月24日),曾任查德總統與總理,1982年至1990年間為查德的獨裁者。在執政期間,被人權團體指控違反人權、進行大屠殺[1],估計有超過4萬人喪生[2]。
侯賽因·哈布 | |
---|---|
第7任乍得總統 | |
任期 1982年6月7日—1990年12月1日 | |
总理 | 吉丁加爾·多諾·恩加杜姆 |
前任 | 古庫尼·韋戴 |
继任 | 伊德里斯·代比 |
第1任乍得總理 | |
任期 1978年8月29日—1979年3月23日 | |
前任 | 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 |
继任 | 吉丁加爾·多諾·恩加杜姆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法屬赤道非洲法亞-拉若 | 1942年8月13日
逝世 | 2021年8月24日 塞内加尔達喀爾 | (79歲)
墓地 | 塞内加尔達喀爾約夫穆斯林公墓 |
政党 | 国家独立和革命联盟 |
配偶 | 法蒂玛·雷蒙德 |
宗教信仰 | 伊斯蘭教 |
生平
哈布雷在1942年出生,當時查德仍是法國殖民地。其家庭以牧羊為生,哈布雷在完成基礎教育後,成為法國殖民地官員,1963年至法國巴黎留學,主修政治學。1971年回國,繼續擔任公務員。1972年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加入,投身反托姆巴巴耶专权统治斗争。[3][4]
1974年4月21日,在哈布雷指揮下,遊擊隊攻擊巴爾達伊,綁架了三名歐洲人質,包括一名西德醫師與兩個法國公民,成為國際關注焦點。[5][6][7]
1978年,哈布雷成為查德總理,掌握政權。1980年,利比亚軍隊進入查德北部,希望能驅逐哈布雷,但哈布雷得到法國與美國支持,政權穩固。1982年,在美國支持下,成為查德總統。1987年與佔據查德北部的利比亞軍隊爆發豐田戰爭,1988年在豐田戰爭中獲勝,將利比亞軍隊驅逐出查德國境。[8]
1990年,伊德里斯·代比發動政變,推翻哈布雷。哈布雷逃亡至塞內加爾,於2013年被捕[9]。2016年5月30日在塞內加爾被判多項反人類罪行罪名成立,判處終身監禁。[10]2021年8月24日,他在COVID-19檢測為陽性之後於塞內加爾去世。[2][11]
参考文献
- Douglas Farah. . The Washington Post. 27 November 2000 [3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 . France 24. 2021-08-24 [202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5) (英语).
- Sam C. Nolutshungu, Limits of Anarchy: Intervention and State Formation in Chad (1996), page 110.
- Collelo, Thomas (编). (PDF) Second.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1990 [December 1988]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2-25).
- (PDF). Das Ostpreußenblatt. 6 July 1974: 5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2-14) (德语).
- . Der Spiegel. 17 June 1974 [3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德语).
- . Der Spiegel. 15 September 1975 [3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德语).
- Walle, Nicolas Van De; Meredith, Martin. . Foreign Affairs. 2006, 85 (1): 165. ISSN 0015-7120. doi:10.2307/20031897.
-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2013-07-09 [2013-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中文(臺灣)).
- . BBC News. 2016-05-30 [2016-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Le Figaro. [24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法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