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方便禪經
《修行方便禪經》,又名《禪經修行方便》、《修行地不淨觀經》、《不淨觀經》、《庚伽遮羅浮迷》[1],後期經錄誤作《達摩多羅禪經》,由佛陀跋陀羅應廬山慧遠之請於義熙七年(411)至八年(412)的期間譯出,內容是罽賓禪師佛大先(梵語:Buddhasena)所傳的禪法[2][3]。
與《坐禪三昧經》齊名,坐禪三昧經為「關中禪經」,修行方便禪經則為「廬山禪經」。
題名
廬山禪經的梵語為「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就是「瑜伽行地」的舊譯。禪經名稱,或作「修行方便禪經」、「修行地不淨觀經」。修行地,是庾伽遮羅浮迷的義譯[2]。
「修行方便」或作「修行方便道」[4],「方便」是「加行」的舊譯,也是本經二道(方便道、勝道)之一。不淨觀是本經的二甘露門(不淨觀、持息念)之一。
現存宋藏等本稱作「達摩多羅禪經」,為起自後來經錄的誤題。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修行方便禪經》的內容與序文所載的佛大先禪法要點相合,而與達摩多羅禪法不同[2][3]。據《出三藏記集》,與達摩多羅禪法有關的作品名為《庾伽三摩斯經》(譯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羅禪法》,或《達磨多羅菩薩撰禪經要集》)。
歷史
佛陀跋陀羅於後秦弘始十年(408)入長安,後與鳩摩羅什門徒不和。義熙七年(411),與弟子慧觀等40餘人赴廬山,受慧遠歡迎。義熙八年(412)秋,他離開廬山西遊至荊州,後來落腳建康(今日的南京)。在留居廬山期間,譯出了《修行方便禪經》。
其內容是罽賓禪師佛大先(梵語:Buddhasena)所傳禪法,從二甘露門──數息、不淨觀的方便、勝進二道,分別出退、住、升進、決定,進而觀界,修四無量,觀蘊、處,以至暢明緣起,達到禪定成就。
參考文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