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
倡議(英語:)係指有目的地去努力改變目前現有或研議中攸關特定個案或其群體權益的公共政策或實務作法,亦或間接促成環境改變以更符合特定個案或其群體的相關需求,例如政策倡議、階層倡議、公民倡議、社區倡議、個案倡議等。因此,倡議包括「獲取公認」、「使其修正」與「促進提昇」三個過程。 [1][2][3]
倡議的假設 [1][3]
- 每個人皆享有合理的生活品質之基本權利,並且免於傷害,以及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
- 社會正義尚未真正在我們社會中實現,而且從事倡議的人仍然不能接受目前的社會現況。
- 人類的問題是起源於社會制度。
- 倡議的焦點在於改變價值觀與態度,而非行為本身。
- 政府應該而且會回應個案的需求。
- 政策的決定或改變,務須過程透明化,並前後一致。
- 政策改變主要是促使服務、權力與利益的改善,
- 組織的改變,務須做到公開化及前後一貫性。
- 倡議活動通常需要長時間才能顯現其效果。
倡議的類型
政策倡議
政策倡議(policy advocacy)致力於影響那些擁有法律、公共方案或法院判決等決定權的人。政策倡議與系統倡議(systems advocacy)相同,其目標皆廣泛性地改變眾多的個案對象或群體。[1]
倡議的活動方式
倡議的活動方式如以下17類:爭取更好的服務、推動增進機構個案的權益、與機構協商談判、向決策者提供證據、遊說個別的政策制定者、訴訟或尋求法律的救濟、代表個案參與行政聽證會、影響相關機構的行政法規、教導個案解決問題的倡議技巧、教育個案其應得權益、教育大眾在相關議題、監督相關機構的績效、進行相關議題的研究、組織聯盟、影響相關議題的媒體報導、動員選民的支持、投入政治競選活動等。[1]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倡議 |
- 社區心理學 (community psychology)
- 社區諮商 (community counseling)
- 政策分析
- 社區教育 (community education)
-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 心理衛生行政 (mental health administration)
- 群體介入 (population intervention)
- 心理健康促進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 心理衛生教育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 社會行銷 (social marketing)
- 跨領域合作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 跨系統合作 (intersystem collaboration)
- 心理健康政策 (mental health policy)
參考文獻
- Ezell, Mark. . Brooks/Cole. 2001. ISBN 0-534-34861-0.
- Lewis, Judith A.; Michael D. Lewis, Judy A. Daniels, Michael J. DˊAndrea. .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2003. ISBN 0-534-50626-7.
- Hershenson, David B.; Paul W. Power, Michael Waldo. . Waveland Press]. 1996. ISBN 1-57766-298-9.
外部連結
- 台灣社區心理學資訊網
- 美國評估學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