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黃昏鱷屬
偽黃昏鱷屬(學名:)是喙頭鱷亞目的一屬,是種原始鱷形超目動物,鱷形超目包含現代鱷魚與其史前近親。化石是一個部分骨骼、頭顱骨,發現於阿根廷的三疊紀晚期地層。
偽黃昏鱷屬 | |
---|---|
骨架模型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Reptilia |
科: | †喙头鳄科 Sphenosuchidae |
属: | †偽黃昏鱷屬 Pseudhesperosuchus Bonaparte, 1969 |
模式種 | |
偽黃昏鱷 Pseudhesperosuchus jachaleri Bonaparte, 1969 |
發現歷史與敘述
正模標本(編號PVL 3830)包含:頭顱骨、下頜、大部分脊椎、肩帶、部分前肢與後肢。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洛斯科洛拉多斯組(Los Colorados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諾利階。在1969年,约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將這些化石命名為偽黃昏鱷(Pseudhesperosuchus jachaleri),屬名意為「假的黃昏鱷」[1]。頭顱骨雖然完整,但保存狀態差。在過去,某些部位骨頭被錯誤鑑定成其他部位[2]。在2002年的喙頭鱷類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發現偽黃昏鱷與數種喙頭鱷類的演化位置無法確定,跟喙頭鱷、其他鱷形類的關係仍未定[3]。在某份早期研究,曾將偽黃昏鱷的屬名誤植為Pseudohesperosuchus[4]。
分類
以下為199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保羅·塞里諾(Paul C. Sereno)與德國斯圖加特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魯玻特·威爾德(Rupert Wild)在對於原美頷龍的研究論文中所做的研究[5]:
鱷形超目 |
| ||||||||||||||||||||||||||||||
而在2000年,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詹姆士·克拉克(James M. Clark)等人發表編號 CM 29894 的黃昏鱷新標本時,在發表文獻中列出了如下的演化分支圖[2]:
鱷形超目 |
| ||||||||||||||||||||||||||||||||||||||||||||||||||||||
參考資料
- Bonaparte, José F. . . Paris: UNESCO. 1969: 283–306.
- Clark, James M., James M.; Sues, Hans–Dieter; and Berman, Davd S. (PDF).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0, 20 (4): 683–704 [2015-08-10]. doi:10.1671/0272-4634(2000)020[0683:ANSOHA]2.0.CO;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5-24).
- Clark, James M.; and Sues, Hans-Dieter. .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2, 136 (1): 77−96. doi:10.1046/j.1096-3642.2002.00026.x.
- Carroll, Robert L. . W.H. Freeman & Co. 1988. ISBN 0716718227.
- Sereno, Paul C.; and Wild, Rupert.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2, 12 (4): 435−458. doi:10.1080/02724634.1992.1001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