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陶文化

先陶文化,或稱先陶階段先陶時代先農耕文化,通常指涉不具新石器時代文化要素的舊石器時代文化[1],並且時代區間特指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階段。此時尚未擁有製陶農業畜牧的活動跡象。臺灣主要可見的分布遺址為屏東龍坑遺址鵝鑾鼻第二遺址臺東小馬遺址小馬龍洞遺址八仙洞遺址[2]

該文化存續時間,最早約可溯自五萬年前並延續至距今約為六千年前。該文化遺址即使未出現陶罐,卻仍有出現相當多的人造器具通常都是利用石頭與骨頭所打製。而這其中有些地區所發現的先陶遺址,其遺留下石器甚至已有磨製等痕跡。而部分遺留年代已進入全新世,即新石器時代階段,亦有學者認為應稱之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持續型文化」。

參考來源

  1. 宋文薰. . 《中國民族學通訊》. 1969, 9: 1-27.
  2. 蔡佩穎.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09 [20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