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格中間體
克里格中間體(英語:)[1]也稱為克里格雙自由基(英語:),是有兩個自由基中心的羰基氧,而且二個自由基不會互相影響。這種分子可以分解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有助於抵消溫室效應[2]。但克里格中間體加上臭氧及二氧化硫是酸雨的產生途徑之一[3]。
克里格中間體的形成最早是由鲁道夫·克里格在1949年所提出的假設[4]。
最簡單克里格中間體(CH2OO)的紅外線吸收光譜Yuan-Pern Lee及Henryk Witek的團隊所發表[5]。
克里格中間體和水蒸氣的活潑的化學反應一直是難以測量的議題,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的林志民研究室成員,台大化學系四年級的趙彣為第一作者的論文裡提出了改善的方法,因此論文被《科學》期刊接受,並被媒體報導[3]。
相關條目
- 克里格重排反应
- 雙自由基
參考資料
- Castro, Joseph. . MSNBC. [201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1).
- Oliver Welz, John D. Savee, David L. Osborn, Subith S. Vasu, Carl J. Percival, Dudley E. Shallcross, Craig A. Taatjes. Direct Kinetic Measurements of Criegee Intermediate (CH2OO) Formed by Reaction of CH2I with O2. Science, 2012; 335 (6065): 204-207 doi:10.1126/science.1213229
- 嚴文廷. . 聯合晚報. 2015-01-06 [2015-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 . Science Daily. 2012-01-12 [2012-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3).
- . [201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