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團體與外團體

內團體英語:)與外團體英語:),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內團體指個體認為自己是其一員社會群體,類似概念如「小圈子」或「自己人」。外團體指個人所屬內團體以外的其他社會群體。人們可以與他們的同齡人、家庭、社區、運動隊、政黨、性別、宗教或國家形成認同,組成同儕團體

-{H|zh-cn:内群体; zh-tw:內團體; }-
-{H|zh-cn:外群体; zh-tw:外團體; }-

亨利·塔伊費爾和他的同事在研究社會認同理論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塔伊費爾及其同事發現,人們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形成自我偏好的小組,甚至可以基於任意和發明的歧視性特徵(例如對某些繪畫的喜好)來形成此類小組。[1][2][3][4]

內外團體偏差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人由內團體定位自己。為了達到正面的社會形象、滿足高自尊的心理需求,人們常常較信任與偏袒內團體成員,認為他們較有價值,以致對外人不公。這現象叫做內團體偏私或團體間偏差()。

群體極化

外團體同質偏差

將人們歸類為社會群體會增加人們對群體成員彼此相似的認識。其結果是外團體同質性偏差。這指人們常常因為外團體對自己較不具價值、接觸不多,而認為內團體成員較多元化,而視外人都具有相同性質。

進化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中,團體內偏愛被視為一種優勢選擇的進化機制。

參見

参考文献

  1. See "Kandinsky versus Klee experiment", Tajfel et al. (1971) in Tajfel, H. (1970). Experiments in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Taijfel, H. (PDF). Scientific American. 1970, 223 (5): 96–102. Bibcode:1970SciAm.223e..96T. JSTOR 24927662. PMID 5482577.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170-9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2-06).
  3. Tajfel, Henri; Billig, M. G.; Bundy, R. P.; Flament, Claude. .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71, 1 (2): 149–178. doi:10.1002/ejsp.2420010202.
  4. Tajfel, H. .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974, 13 (2): 65–93. S2CID 143666442. doi:10.1177/0539018474013002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