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國唐代以前文章總集,嚴可均(1762年—1843年)编,共七百四十六卷。

光緒二十年(1894年)黃岡王毓藻刻本《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全上古三代文》第一册

概覽

清代嘉庆年间开“全唐文馆”,嚴可均未獲邀請,心有不甘,於是取材明代梅鼎祚的《文紀》及張溥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历时27年编成,“广搜三分书,与夫收藏家秘笈金石文字,远而九译,旁及释道鬼神。起上古迄隋,鸿裁巨制,片语单辞,罔弗综录,省并复叠,联类畸零”[1],又对石碑版、杂记、类书、笔记、古注、经疏等文献进行檢校,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原稿156册,计741卷,分代編次為15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漢文》、《全后漢文》、《全三國文》、《全晉文》、《全宋文》、《全齊文》、《全梁文》、《全陳文》、《全后魏文》、《全北齊文》、《全后周文》、《全隋文》,朝代不明的文章则别为《先唐文》一集。

作者搜罗广泛,從类书、别集、总集、史书,到金石拓片等,莫不广搜博采,共收錄作者3497人,分帝、、宗室诸王、群雄、诸臣、宦官、列女、阙名、外国、释氏、仙道、鬼神等,每人附有小傳,舉凡鸿篇巨制,佚文断句,都加辑录,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並與官修的《全唐文》相接。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占2417人,共565卷,較之《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更为丰富完善。严氏自序称:“唐以前文,咸萃于此”。

缺點

此書亦有不少錯誤與重複之處。钱锺书在《管锥编》第四册即指出:“李崇《请减佛寺功材以修学校表》。按《全北齐文》卷二杨情《奏请置学及修立明堂》,卷三邢邵《奏立明堂太学》与此文全同,惟无末‘诚知佛理渊妙’云云三十七字,是一文具三主名而三见,严氏末无按语,杨、邢之奏载《北齐书·邢邵传》,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三十九谓:‘此奏实出于崇,与杨情、魏收、邢邵诸人初不相涉。”。王利器有《试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失误》,列举二十六项失誤。

誤植

例如《全三國文》卷五十六引《太平御覽》,有〈疏勒王致魏文帝书〉佚文:“金胡饼欧登于明堂,周鼎潜乎深泉”,嚴氏稱此文义不可通,今查原文:“西城记曰:疏勒王致魏文帝金胡饼二枚,银胡饼二枚”[2],此為嚴氏漏抄且錯抄之誤。《全陈文》卷十七录〈杨辇著奏流拘那罗陀〉一文,把“杨辇”两字作为人名,并注云“辇未详”,今查《续高僧传·拘那罗陀传》:“会杨辇硕望,恐夺时荣……”,杨辇是指建业,非人名。《全后汉文》卷四十二,应瑒奕势中有“寇动北叠,备在南尾”二句,後面的正文中又见“寇动北叠,备在南麾”二语。《全晋文》卷一百十九〈晋桓玄答会稽王道子笺〉文中,將《晋书》的“虽逼嫌谤”和《太平御览》的“逼于同异”两处文字合成“虽逼于同异嫌谤”之句。

重出

《全梁文》卷七十三,有释慧皎的〈高僧传序〉和〈高僧传序录〉两文,是同一篇文章,文字完全相同。《全梁文》卷七十四释法云的〈上昭明太子启请开讲〉和〈与王公朝贵书〉两文,亦同時被收入。《全後魏文》卷五十四慕容绍宗有〈檄梁文〉,《北齐文》卷五杜弼也有〈檄梁文〉,内容都一樣。《全晉文》據《藝文類聚》收〈怀香賦序〉,又據《太平御覽》收〈《槐香賦》并序〉于嵇含文中,二序實為一篇。

漏收

本書亦有漏收之文。如《全晋文》不见谢鲲之文,《全三国文》未收《列子·天瑞篇》注引〈何晏道论〉之文,蒙恬的〈临死谏二世书〉和蒙毅的〈狱中对御史曲宫〉亦未收入《全先秦文》。《广弘明集》中有〈齐虞义庐山景法师行状〉一文亦未收。《全北齐文》亦漏收《广弘明集》卷二十四樊孝谦〈答沙汰释李诏表〉一文。

误考

本書還有殘篇拼接錯誤與張冠李戴之嫌。《全北齐文》卷二“武成帝高湛文”中有《养生论》。此篇属误收,本篇作者是高湛但並非武成帝。《全后周文》卷七“王褒文”有〈服要记序〉,此文作者是王肅,据《北堂书钞》卷八十应辑入《全三国文》。《全北齐文》“释氏类”有惠可〈命笔回示向居士〉文,但慧可卒于开皇十三年,應收入《全隋文》中。《全后周文》卷四“宇文绎文”有宇文绎〈奏谏度僧法藏〉,本文作者應为唐怡元行恭[3]。《全北齐文》“高延宗文”收安德王商延宗〈与任城王湝启〉,今查《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二亦收录本文,明言高延宗“遣使修启”,故本文作者是刘子昂

刊行

该书编成之后,因卷帐浩繁,又有不少謬誤,一直未能刊行。清人蒋壑编有本书篇名目录一〇三卷,并抄录每篇出处,還編有作者索引,又正式将书名改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張之洞主持粵政,設广雅书局,命王毓藻主持刊刻事誼,经过八年八次校雠,光绪十八年(1893年)初刊于廣州。1929年丁福保影印出版。1958年中华书局据广雅书局本影印出版4册,并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錢鍾書的《管锥编》第三、四冊專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共277则。

補遺

近人韓理洲西北大学国际唐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4]等依據嚴氏匯集時失收的內容,嚴氏死後在海外發現的古籍善本,以及21世紀初以前在中國各地出土的碑刻墓誌、碑文、造像記、雜著等,收錄整理成《全三國兩晉南朝文補遺》、《全北魏東魏西魏文補遺》、《全北齊北周文補遺》、《全隋文補遺》,前者收錄三國兩晉南朝文962篇,作者96人,中前者輯錄北朝1362篇,作者289人,中後者輯錄北朝北齊、北周文939篇,後者輯錄嚴氏未收之隋朝散文750篇,另有存目無文118篇。

2015年5月,由趙逵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5]為首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文》編纂整理與研究」獲准立項,編纂整理與研究分為七項:《全先秦文》、《全西漢文》、《全東漢文》、《全三國文》、《全晉文》、《全南朝文》、《全北朝文》。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1.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总叙》
  2. 《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八
  3. 《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4. 唐研究学者 韩理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国学,2000年
  5. 赵逵夫:为传统文化笔耕不辍,乐育英才人民网,2018年5月14日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