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文化

兩種文化》(英語:),是英國科學家和小說家C·P·斯諾,於1959年在劍橋大學瑞德講座第一部分的標題[1][2]。它的論點是「整個西方社會知識份子的生活」被名義上分成兩種文化,即科学人文,對解決世界上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障礙。

講座內容

講座於1959年5月7日在劍橋大學評議會大樓舉行,隨後出版為《兩種文化與科學變革》的書籍。這次講座和擴充後的書籍內容,源自一篇於1956年10月6日,由C·P·斯諾在《新政治家》雜誌發表的文章。而這篇文章,亦題為《兩種文化》[3]。以圖書形式出版後,斯諾的演講被廣泛閱讀,並在大西洋兩岸廣泛討論,以致他在1963年撰寫了一個後續: 《兩種文化與第二種見解》- 兩種文化與科學變革的擴充版[4]

C·P·斯諾的立場可以概括為文章裏一個經常重複的部分,他寫道:

曾經有很多次,我與一些人在一起聚會,根據傳統的標準來說,他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並一直對科學家的無知而表現出興致勃勃的,難以置信的樣子。有一兩次我被激怒了,於是質問他們之中,有多少個能夠清楚地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的定律?令人沮喪的回答同樣是否定的。然而我問的這一問題大概就是將「你讀過莎士比亞嗎?」這一問題轉為科學語言描述的一樣[5]
現在我相信如果我當初問的是一個更簡單的問題 - 例如,「你認為質量加速度是什麼意思?」即與「你能閱讀嗎?」這一問題轉換為科學語言後是等值的。他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當中,不會有超過十分之一的人,會認為我在表達同一個意思。所以說,當現代物理學的大廈不斷增高時,如今西方世界中大部分最聰明的人,對它的洞察也正如他們新石器時代的祖先一樣[5]

影響力

斯諾的演講譴責了英國的教育系統。自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運用了科學和工程學的資源,過度地投入在人文學(尤其是拉丁語希臘語)的教育。儘管它們的科研成果,已經替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决定性地勝利[6]。這實際上剝奪了英國精英(政治界,行政界和工業界)所需要的充足準備,以管理科學化的現代世界。相比之下,斯諾說,德國美國的學校,正試圖為他們的公民,給與科學和人文學同等的資源。更好的科學教育能使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在科學化的時代更有效地競爭。後來兩種文化的討論,漸漸模糊斯諾最初的重點 - 「英國的教育系統和社會階級,與這些互相競爭的國家之間的差異[6]」。

兩種文化描述的是五十年前的英國,可是在五十年後的今天,這個問題仍然存在。《兩種文化與科學變革》這本書,經常被文化研究論文引用,C·P·斯諾更被譽為最先提出兩個文化這個問題的人,可能比他的作家身份更加有名。他在書中對英國教育制度的評價,許多細節雖然與現在的社會截然不同,但最聰明的學生不選擇修讀科學的核心問題仍舊存在,因為他們多選擇最能賺錢的商科[7]

2008年,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的「二戰以來最影嚮西方公眾話語的100本書名單」,包括了《兩種文化與科學變革》[2]

參見

參考文獻

  1. Snow, Charles Percy. .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1959]. ISBN 0-521-45730-0.
  2. . The Times (London). 30 December 2008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6).
  3. Snow 2013.
  4. Snow, Charles Percy.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5. . Nature Physics. 2009, 5: 309 [2014-09-27]. doi:10.1038/nphys12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7).
  6. Jardine, Lisa. (PDF). Christ's College Magazine. 2010: 48–57 [2012-02-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4-17). Jardine's 2009 C. P. Snow Lecture honored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Snow's Rede Lecture. She places Snow's lecture into it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emphasizes the expansion of certain elements of the Rede Lecture in Snow's Godkin Lectures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60. These were ultimately published as . New American Library. 1962.
  7. . [2014年9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0月6日).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