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

黃帝八十一難經》,简称《難經》,是中國古代醫學著作,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難經》書名的含義,有二種解釋:以難字作為問難,另以難字做為難易來解讀。難,讀音為“ㄋㄢˋ(nàn)”。《難經》是闡發《黃帝內經》的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后世将其列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

作者

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及《汉书·艺文志》均未载本书。《伤寒杂病论》及《隋书·经籍志》虽提及本书,但未言作者姓名,直至唐杨玄操《难经注》和《旧唐书·经籍志》才提出本书作者为戰國秦越人扁鵲)。 因《伤寒杂病论》及《隋书·经籍志》有提及本书,因此成書年代應比以上二書早,但應比《靈樞》晚。[1] 从书的内容看,成书当在东汉以前,大约撰于西汉时。[2] 另據學者依據劉基《郁離子》關於戰國時人言論的記載,推算「《素問》、《難經》成於楚懷王以前」。[3]

内容概要

本經以分篇方式共計八十一篇,即八十一難,約一萬二千字。以阐述中國醫藥基础理论为主。可分為六大主議題依序為:

  1. 脉学:一至二十二难
  2. 经络:二十三至二十九难
  3. 脏腑:三十至四十七难
  4. 疾病:四十八至六十一难
  5. 腧穴:六十二至六十八难
  6. 针法:六十九至八十一难

难经在《內經》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是“獨取寸口”的脈診法、对经络和脏腑中命門三焦、腎間動氣、奇經八脈等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极大。

“五邪相干”理论

“五邪相干”理论起源于早期扁鹊学派的“王相囚死”理论,后经不断地完善与演变形成了《难经》的“十变”理论,将五脏依次相传发展为脏与脏的“柔传”以及腑与腑的“刚传”两大相传路径。《难经》“五邪相干”理论通过“五邪”与“五脏”对应,并借助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搭建起一个“五邪”侵入人体后的五脏传变体系,最终形成自然界邪气与人体内在脏腑相结合,并按照五行生克传变规律不断演化的中医理论框架。[4]

成就

《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其突出特点是以五行立论,体现于概念、理法等方面的观点独树一帜,深刻影响着中医基本概念理论及诊治方法原则的形成与发展。[5]全书贯以提出问题、解析释难的形式,将《黄帝内经》为主的中医医理进一步解释、阐发和系统化,对中医、针灸理论和运用影响深远。[6]其中论述针灸的多方面重要内容,涉及现今使用的主要理论范畴,包括经脉、腧穴、刺法、治则和选穴等,均属经典针灸理论的核心组分。

参考文献

  1. 針灸,歷史與理論,魯桂珍李約瑟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106頁
  2. 中国医学史,甄志亚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6月第2版
  3. 朔雪寒. . 朔雪寒隨筆. [2022-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4. 王, 超. . 环球中医药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经典与学术流派研究室). 2022-10-06, 15 (10): 1598-1603.
  5. 赵, 京生. . 中医典籍与文化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2021-12-31, (02): 21-35+298-299.
  6. 赵, 京生. . 中国针灸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2022-06-13, 42 (08): 935-941.

延伸阅读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zh;zh-hans;zh-hant|

  1. 難經
  2. 難經本義
  3. 難經正義}-
-{zh;zh-hans;zh-hant|
  1. 難經
  2. 難經本義
  3. 難經正義}-
  • 清·丁錦 著《難經經釋》
  • 清·葉霖 著《難經正義》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