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迷

巴士迷英語:英語:)是指對英語:粵語:,:/)有特別愛好的人。他們可能喜愛搜集與巴士相關物品如巴士模型,也可能會熟讀巴士路線資料,以及喜愛拍攝巴士,或喜愛乘坐各種型號的巴士。

一名巴士迷正在攝影巴士

活動

巴士迷會蒐集所有巴士相關的資料,他們熟知當地的公交線路和公交車的車型,會在第一時間獲取公交方面的各種動態[1]。一些火車迷因為厭倦了標準化的鐵路系統,轉而加入公車迷之中[2]。與鐵道迷航空迷一樣,巴士迷的活動包括觀察巴士路線分配、分享巴士相關知識以及拍攝巴士[3][4]。公交迷通常還會參與義務指路等公益性活動[1]

在拿著相機四處拍攝公交車的照片的同時,巴士迷也會收集和記錄巴士服務的信息[5],例如在一輛巴士的整個工作服務期間對其進行觀看、拍攝和追蹤[6]。他們的活動還包括收集時間表和路線圖、公車卡、車票(包括硬票)、巴士相關商品和巴士上使用的零件等,以及購買在巴士活動中出售的報廢巴士產品和巴士站展示板[2]。公車海報、微縮模型和車身貼紙也出現在他們的收藏品中[7]。一些和公車公司混了臉熟的巴士迷甚至受邀參加了公車公司的年終聚會[7]

澳門新福利曾於2003年成立「巴士之友」,組織並集中處理澳門巴士迷事務,並在其網站內曾有「會員專區」供巴士迷討論事務,成為在華語系地區中首個由巴士公司牽頭成立的巴士迷組織。在2012年,澳門交通事務局為為鼓勵乘客發揮監察角色,提供更多關於巴士服務的意見,亦成立「巴士之友」,成為中港澳地區首個以官方組織成立的有關巴士事務活動的組織。[8]

保育

不少巴士迷都熱衷於拍攝那些行將消失的路線和車型作為留念和收藏[1],一些巴士迷出於保存目的而購買退役車輛,然後在舉行活動的時候將保存的巴士在廢止的服務路線上行駛[9]。不忍心巴士被報廢的某些巴士迷會購入達到營運壽命的舊巴士,然後翻新及不定期行駛,作為對各巴士迷的一種集體回憶,也有一些博物館以修復後的舊巴士為藏品,如北京公交集團的公交車博物館[10]

巴士迷敗類

巴士迷敗類,簡稱巴敗,是在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巴士迷的用词,意为行为不当的巴士迷[11]。在2000年代香港高登討論區文化影響下,「巴敗」一詞更被進一步惡搞成為「巴膠」。

摄影方面

  1. 站在馬路、封閉道路、未有許可下在禁區拍攝巴士,影響行車安全或作出犯法行為。
  2. 使用閃光燈對著行駛中的巴士拍攝。
  3. 未經巴士公司同意,私自進入車廠或車房拍攝。

獲取物件方面

  1. 非法拆解巴士配件。
  2. 非法進入車廠或私人地方等[12]
  3. 非法駕駛、偷取巴士。
  • 以上行為均可構成盜竊罪。

其他行為方面

  1. 為了發洩個人情緒,不顧安全作出不當行為(如衝出馬路、在馬路中放置「雪糕筒」、粗言穢語、胡亂投訴車長、舉中指、於車頭放錯誤地點「膠牌」等)
  2. 在網上討論區發表離題或不符常理而推測的意見、以及毫無事實根據消息(例如字軌/更表/位置),甚至使用粗言穢語作出人身攻擊,如提出不符合現實的路線建議、吹噓個別巴士路線等
  3. 組織「小圈子」,排擠其他人士
  4. 製作虛假通告,誤導市民 例如:以公車司機告知之資訊未經查證就散佈於各社團,個人限時動態,造成同好不便
  5. 過份沉迷於追蹤巴士,令巴士變成自己單一的興趣,經常荒廢自己在其他方面(如學業或工作)上的表現,以至影響自己與家人或非巴士迷的關係
  6. 麻煩司機增加行程,如載送至住處或特別地點
  7. 在司機開車時於司機聊天且已對乘客及司機造成不良影響
  8. 裝熟,指的是對於完全不認識的人隨意搭話,對於公車迷而言就是找司機說話,揮手等等

参见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巴士迷
  1. 軒燕龍. . 北京晚報. 2012-10-08 [202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9).
  2. . 朝日新聞. 2010-01-08: 28.
  3. McCarthy, James. . WalesOnline. 4 July 2015 [30 August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4. Hermann H. Field; Hermann Field; Kate Fiel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75–. ISBN 978-0-8047-4431-7.
  5. Winberg, Vesa: Bussejakin voi bongailla Yle Uutiset. 2013-03-31. Yleisradio Oy. Viitattu 2017-07-20.
  6. Nathan Belofsky. .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3 August 2010: 97–. ISBN 978-1-101-18896-5.
  7. Rodrigo Bertolotto Em São Paulo. . UOL. 2008-02-01 [202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9).
  8. editor. . 生活快訊- 開心澳門 - HappyMacao.com.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中文(臺灣)).
  9. McLean, David. . edinburghlive. 2021-09-08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英语).
  10. . 北京青年报. 2016-08-07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9).
  11. 蔡正邦 彭愷欣. . 香港01. 2018-07-15 [2020-04-25] (中文(香港)).
  12. . 中新网. 2018-09-12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