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县
公安县是湖北省荆州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南岸。总面积为2257.5平方公里,其中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最宽处为51公里。常住总人口为74.7万人[1],其中99.9%为汉族,方言为西南官话。公安古称梅园,最早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当时称孱陵。后因东汉末年左將軍刘备领荆州牧,驻军于油江口(今斗湖堤镇),时人称他为“左公”,“公安”便是取“左公安营扎寨之地”之意得名。此外公安也有“三袁故里”、“百湖之县”、“七省孔道”等别称。縣人民政府駐鬥湖堤鎮。
公安县 | |
---|---|
县 | |
公安县在湖北省及荆州市的位置 | |
坐标:30°03′47″N 112°13′09″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隶属行政区 | 湖北省荆州市 |
語源 | “左公安营扎寨之地” |
面积 | |
• 总计 | 2,257.5 平方公里(871.6 平方英里) |
海拔 | 36 公尺(118 英尺) |
人口(2020-11-01) | |
• 總計 | 74.71万人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郵政編碼 | 434300 |
電話區號 | 716 |
車輛號牌 | 鄂D |
行政区划代码 | 421022 |
網站 | www |
历史
汉、三国、晋
公安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当时称孱陵,管辖区相当于现在的公安、石首、监利及湖南的安乡、津市、澧县、南县、华容等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从孱陵分出华容县(管辖区相当于现在的监利、石首及湖南华容一带)。新莽时期一度改县名为孱陆,在光武帝即位后恢复为原名,并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将高成县(今为松滋)并入孱陵,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又将今湖北安乡、津市和澧县等地分出新置唐县。[2]
赤壁之战之后,荆州被孙刘联军取得。刘备于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领荆州牧,率军扎营于油江口处,称左将军,并取“左公安营扎寨之地”之意将孱陵改名为公安,此为公安县得名之始。十年后,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派大将吕蒙袭取荆州后,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于是公安又改回原名孱陵。[2]
晋武帝统一中国后,在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再从孱陵分出江安县。五胡乱华时,汉族大举南迁,于是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从孱陵县中侨置松滋县,用以安置由豫州松滋县迁来的侨民。[2]
南朝、隋、唐、宋
梁正平元年(公元548年),将原本从孱陵中分出的江安县改名为公安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又将孱陵县和侨置的永安县并入公安县,并一度改名为公安镇,但很快就恢复为县。此时的公安县属荆州总管府南郡。同时,孱陵之名又成为了作唐县的新名,属澧阳郡。[2]
之后公安之名便固定下来了。唐朝属江陵府。朱温篡唐后,公安改属荆南节度使管辖,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据荆、归、峡三州自立为南平王,建都江陵。公安这时为南平国的属县。北宋初年属荆湖北路江陵府,之后,江陵府改名为荆南府。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一度将公安县升为公安军,设置镇抚使,但不久后,也就是绍兴五年(1135年)便撤销了公安军,恢复为公安县。[2]
地理
公安县地处江汉平原,多数地区为平原湖区,仅西南部为平岗与丘陵。其中虎渡河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虎东、虎西两部分。地面平均海拔约为36米。[6][7]
气候
公安县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霜期短,日照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4℃,其中最热月份为7月,当月平均温度为28.4℃;最冷月份是1月,当月平均温度4℃。年日照时间1857.5小时,无霜期271天。[8]
湿度
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7.2mb。全年变化和气温基本相同,其中最大月为7月份,平均为31.6mb。最小的一个月是1月,平均为6.2mb。[8]相对湿度历年平均值为81%,其中最大月8月 ,达83%,最小月为12月和1月,约为77%。全年中小于80%的月份有12月、1月和2月 。其余月份均小于或等于80%。[8]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1125.2毫米,降水日126天。其中降水最多的月份是6月,平均降水量有173.7毫米;降水最少的则是1月,平均降水量25.1毫米。平均降水在100毫米以上的月份有4月、5月、6月、7月、8月五个月份;降水在50毫米以下为12月、1月和2月。[9]
平均年降雪天数为8.4天,平均初雪日是12月7日,终雪日为3月2日。全年积雪天数5.9天。[9]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公安縣常住人口747134人。[14]
人口结构
当地属汉族人口聚居地,占总人口的99.94%。另有8个少数民族占0.06%,其中以回族人口为多。[15]
方言
公安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在历史上以南平口音为代言语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逐渐以县政府驻地所在的斗湖堤口音为代表。[17]
声母
声母 | 读音 | 声母 | 读音 | 声母 | 读音 | 声母 | 读音 |
---|---|---|---|---|---|---|---|
p | 布别 | p' | 怕撇 | m | 门莫 | f | 冯复 |
t | 刀夺 | t' | 太塔 | n | 怒勒 | ||
k | 贵革 | k' | 开客 | x | 湖黑 | ||
tɕ | 精结 | tɕ' | 前切 | ɕ | 先席 | ||
ts | 张质 | ts' | 昌彻 | s | 扇粟 | ||
ø | 乌热 |
经济
农业
由于是全国优质稻米商品粮生产基地,当地种植种类以水稻为主,1949年占全县耕地的80%,1962年时占91%。而高粱、粟谷、玉米、荞麦、菜豆、大麦等作物产量较少,仅为小面积种植。[18]作为全国集中的产棉县之一,当地的棉花种植占到旱田总面积的70%,最高年份甚至达到43万亩。[18]其他常见的种植物还有茶叶、油料、麻、水果、药材、烟叶、蔬菜、果用瓜和甘蔗。其中茶园面积约1588亩,尤以紫金茶和宝岗茶最为知名,畅销省内外。[18]
工业
公安工业在1949年之前以缝纫、木匠、铁匠、漆匠、瓦匠、蔑匠等小手工业为主,他们遍布全县,有“九佬十八匠”、“春木匠、腊裁缝”“打榨熬糖、十里一坊”等说法。1927年开始有了私营电厂,1930年以后又陆续出现了棉花加工厂、榨坊等私营产业。至1949年为止,全县有私营手工业271家。1949年后,开始由政府创办家具厂,到1952年时全县的手工业工石已经发达到了568家。1958年后开始“大办工业”,一时间各种合作工厂、手工业厂、民办工厂和街办、乡办的工厂一哄而起,至1959年已经存在有各种工厂2819家。改革开放以后,当地开始以食品、建材、机械、纺织工业为主,称为“四大支柱”产业。[19]
传统的轻工业为家具生产和酿酒业。其中较知名的品牌有“黄山大曲”。
交通
公安“地当南北之冲,水陆交驰,为南北咽喉”[20],所以有“七省孔道”之称。[21]
公路
当地的公路在1949年以前只有一条始建于1934年的洛(阳)韶(关)公路沙(市)东(岳庙)段,由当时的湖北省建设厅沙郑工程段征集公安、江陵两县的民工施工,于当年11月建成。路宽7.5米,全长79公里,于1935年12月正工通车。1985年后,公路增加到了79条,总长度为799.29公里。[21] 207国道、 351国道过境。
1935年,湖北省公路管理局开始南平和东岳庙两地设有汽车站,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两站同被撤销。1949年后,湖北省公路局沙市事处在埠河、南平等四处设置车站,但在同年7月也被撤销。1985年后,全县开始设有八个汽车站。分别是公安县汽车客运站、南平中心客运站、黄金口汽车站、闸口汽车站、藕池汽车站、埠河汽车站和黄山头汽车站。[21]
水运
1985年时,当地有6条水运航道,总长约327.62公里。其中主要有航道为长江航道公安段和虎渡河航道。[22]
港口码头
公安县境河流湖泊众多,有百湖之县的称号。港口的存在促进了当地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据1932年到1941年的统计,当时共有26个港口,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有斗湖堤、闸口、南平等七个港口。1949年后,港口数量进一步加到31个。[22]
文化
公安派文学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由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发起的文学流派,其主张是反对由当时的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同时重视词曲、小说和戏剧等通俗文学。[23]
文物古迹
自然景观
文人政客
- 车胤,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公安曾埠头乡)人。官至吏部尚书。[24]
- 张景,宋江陵府公安县人。咸平三年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著有《洪苑》、《王霸论》和《张晦之集》20卷。[24]
- 王轼,明朝官员,天顺八年进士,曾任南京户部尚书,不久调任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弘治年间奉命征剿贵州普安苗族首领米鲁叛乱,因功封爵。去世后赠太保,谥襄简。著有《平录》二卷。[24]
- 邹文盛,明朝官员,弘治六年登進士第二甲第三十四名,曾任保定府知府,福建左布政使。正德十一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平定清平苗阿旁、阿阶、阿革叛变,因功荫赠。后管理南京都察院。明世宗即位后,召为户部右侍郎,后改户部左侍郎,升任南京右都御史,之后改南京户部尚书。嘉靖六年转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庄简。[24]主要著作: 著有《琐围奏议》、《黄山遗稿》等。
- 何珊,湖北公安县人。弘治六年登進士第二甲第四十四名,擔任重慶知府,因平定四川之乱,论功升广东左布政使,加正二品服饰。
- 杨云才,广西临桂人,万历年间任公安知县。任内加修孟公堤和斗湖堤。后人将他主修的江堤命名为杨公堤。[24]
- 龚大器,明朝官员,曾任河南布政使。其外孙为三袁。[24]
- 袁宗道,明朝官员,文家家、公安派领袖之一。[24]
- 袁宏道,袁宗道二弟,明朝官员,文家家、公安派领袖之一。[24]
- 袁中道,袁宗道、宏道之弟,明朝官员,文家家、公安派领袖之一。[24]
- 邹得鲁,湖北公安县人。明朝政治人物。 据清同治版《公安县志》记载:“举孝廉,初仕巢县令”“以廉能升邵武太守,善政甚多,郡人立有祠庙”。
- 邹之有,号怀白, 万历末荫袭锦衣,升指挥僉事。崇祯初以都督同知(从一品)擢锦衣卫东司房掌卫事。封太子太保,授后军都督府左都督。
- 毛羽健,明朝官员,曾任云南道御史。[24]
- 邹国仪,湖北公安县人,崇祯十二年巳夘乡试举人。(湖广通志)
- 邹养赤,湖北公安县人,顺治八年辛卯乡试举人。(湖广通志)
- 邹美中,字贤赞,号华亭,别号西林山人。湖北公安县人。 清朝诗人, 藏书家。主要著作有《燕石藏稿》、《邹美中集》、《西林杂著》、《左传约编》、《左传分纪》、《古诗选》、《语策编年》、《唐诗中聲集》、《试律约䇳》、《华亭韻通》、《切韻表》、《音韻支析》等。
- 邹崇汉,字云章,号星溪,湖北公安县人。邹姓公安三大家人物。道光丙午举人解元。清朝诗人。著有《辛畦居士稿》等。代表作有《湖堤漫兴》, 该诗收入《晚晴簃诗汇》 (又名《清詩匯》 )( 徐世昌編)等。
- 邹永钶,湖北公安县人。清朝举人,湖北省咨议局咨议员, 民国初年任公安县财委主任。晚年潜心诗文。
- 袁亮甫,湖北公安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公安县章田寺乡人。1911年读武昌陆军小学时参加辛亥革命活动。1914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历任排、连、营、处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官,湖北阳新县县长,武汉警备司令部处长。抗日时期任重庆卫戌司令部少将参谋长。1946年,升任南京国民政府-一厅中将厅长。1948年调任湖北军管区副司令。1950年去台湾,任国大代表,1981年病逝于台北。
- 邹元伯,湖北公安县人。民国时期曾任公安县长。邹姓公安三大家人物。1950年去台湾,后病逝于台北。
科学家
政治人物
歌手
- 周传雄(1969年6月7日-),艺名小刚,现台湾知名歌手及音乐制作人,早年为公安县人。
书法家
- 司马彦: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祖籍湖南澧县小渡口镇,生于湖北公安县,现任书法艺术学校校长。
宗教
公安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等,其中尤以佛教传入历史最久,影响也较大。[25]
佛教
佛教自晋太和三年(公元368年)道安和慧远两名僧人在斗湖堤边建安远寺(现称二圣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发展至明清之时,已经有寺院50座、庵堂26座、宫阁8座。民国初期,寺院一度遍及全县,之后因为战争和大跃进等原因使多数寺院被毁,以至1985年,全县只剩僧尼6人。
道教
道教在当地的兴起始于东晋。在北宋时为复兴期,当时县内有长生、紫霄、洞真、东岳、福星、广德、刻木、悟真、洞神、三清、白云等道观。明清之时则是道教全盛期,至民国初年,已有各种观庙39座之多。但之后因为战争原因令香火中断,道徒四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对道徒进行了就业安排。
特产
公安牛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参考文献
- 引用
- (PDF). [2021-07-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09).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一章 政区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同治版《公安县志》沿革
- .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5).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三节 地貌
- .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节 气候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节 气候 四、降水 50页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节 气候 九、灾害性天气 1.干旱 第51页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节 气候 八、风向风速 第51页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节 气候 九、灾害性天气 2.大风 第51页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六节 生物资野生源 56页
- .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1-16].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三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结构 60页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三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结构 六、姓氏 65页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三十三章 方言 第590页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六章 农业 第三节 农作物业 二、面积与产量 136页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九章 工业 195页
- 同治版《公安县志》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十一章 交通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十一章 交通 第二节 水路运输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十九章 “公安派”文学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三十四章 传记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三十二章 民俗 宗教信仰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书籍
- 同治版《公安县志》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ISBN 7-5432-00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