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
歷史
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首次在1958年3月2日舉辦於奧地利石海山麓薩爾費爾登,項目為男子個人與團隊賽。[1] 團隊賽只在1958至1965年舉行,之後取消成為不再舉行的項目。1989至1998舉行另一形式的男子、女子團隊賽,但之後同樣取消。
競賽方式
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每年皆會舉辦,只在有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當年取消。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的時間大約在每年的二月或三月。
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採男女分開,且有年齡分級,16歲以上21歲以下的是參加青年與青少年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英語:,以19歲為分界)。青年與青少年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不論有冬季奧運與否每年皆舉辦,時間多在一月或二月。
現行的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項目有個人賽、衝刺賽、追逐賽、集體出發賽、接力賽與男女混合接力賽,每項項目皆會產生金銀銅牌(詳細的項目規定可參見冬季兩項條目中的說明)。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的成績亦會計算入冬季兩項世界盃的積分之中。[2]
參賽資格認定
根據國際冬季兩項聯盟的規定,參加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的選手必須在當賽季或前一賽季符合下列其一方能獲得參加資格:
- 在國際冬季兩項聯盟盃、歐洲冬季兩項公開錦標賽、冬季兩項世界盃、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冬季兩項比賽中的個人賽或衝刺賽的結果,至少一次在前三名選手平均時間乘以1.2的範圍之內。
- 在青少年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少年冬季兩項世界錦標賽不符資格)中排名在一半之前一次以上。
在接力賽中的各成員也必須符合此二條件之一。[2]
歷屆賽事
- 1958 奥地利 石海山麓薩爾費爾登
- 1959 義大利 庫爾馬耶烏爾
- 1961 瑞典 于默奧
- 1962 芬兰 海門林納
- 1963 奥地利 蒂羅爾州塞弗爾德
- 1965 挪威 埃爾沃呂姆
- 1966 西德 加爾米施-帕滕基興(增設男子接力賽)
- 1967 東德 Altenberg, Saxony
- 1969 波蘭 扎科帕內
- 1970 瑞典 厄斯特松德
- 1971 芬兰 海門林納
- 1973 美國 普萊西德湖
- 1974 蘇聯 明斯克
- 1975 義大利 拉孙-安泰塞尔瓦
- 1976 義大利 拉孙-安泰塞尔瓦(增設男子衝刺賽)
- 1977 挪威 Vingrom
- 1978 奥地利 霍赫菲爾岑
- 1979 西德 魯波爾丁
- 1981 芬兰 拉赫蒂
- 1982 蘇聯 明斯克
- 1983 義大利 拉孙-安泰塞尔瓦
- 1984 法國 霞慕尼 (女子個人賽、衝刺賽、接力賽,男子因冬季奧運不舉行)
- 1985 西德 魯波爾丁(男子項目地點)和 瑞士 Egg am Etzel(靠近艾因西德倫,女子項目地點)
- 1986 挪威 奧斯陸(男子項目地點)和 瑞典 法倫(女子項目地點)
- 1987 美國 普萊西德湖(男子項目地點)和 芬兰 拉赫蒂(女子項目地點)
- 1988 法國 霞慕尼 (女子項目,男子因冬季奧運不舉行)
- 1989 奥地利 Feistritz an der Drau(第一屆男女合辦)
- 1990 蘇聯 明斯克; 挪威 奧斯陸; 和 芬兰 孔蒂奧拉赫蒂
- 1991 芬兰 拉赫蒂
- 1992 俄羅斯 新西伯利亞(男女團隊賽,其他因冬季奧運不舉行)
- 1993 保加利亚 Borovets
- 1994 加拿大 坎莫爾(男女團隊賽)
- 1995 義大利 拉孙-安泰塞尔瓦
- 1996 德國 魯波爾丁
- 1997 斯洛伐克 布雷茲諾(增設追逐賽)
- 1998 斯洛維尼亞 Pokljuka(追逐賽地點)和 奥地利 霍赫菲爾岑(團隊賽地點)
- 1999 芬兰 孔蒂奧拉赫蒂 和 挪威 奧斯陸
- 2000 挪威 奧斯陸 和 芬兰 拉赫蒂
- 2001 斯洛維尼亞 Pokljuka
- 2002 挪威 奧斯陸(增設集體出發賽)
- 2003 俄羅斯 漢特-曼西斯克
- 2004 德國 奧貝羅夫
- 2005 奥地利 霍赫菲爾岑和 俄羅斯 漢特-曼西斯克(增設混合接力賽的地點)
- 2006 斯洛維尼亞 Pokljuka(僅男女混合接力賽)
- 2007 義大利 拉孙-安泰塞尔瓦
- 2008 瑞典 厄斯特松德
- 2009 平昌郡
- 2010 俄羅斯 漢特-曼西斯克(僅男女混合接力賽)
- 2011 俄羅斯 漢特-曼西斯克
- 2012 德國 魯波爾丁
- 2013 捷克 Nové Město na Moravě
- 2015 芬兰 孔蒂奧拉赫蒂
- 2016 挪威 奧斯陸
- 2017 奥地利 霍赫菲爾岑
國家獎牌榜
排名 | 国家/地区 | 金牌 | 银牌 | 铜牌 | 總數 |
---|---|---|---|---|---|
1 | 挪威 | 61 | 56 | 51 | 168 |
2 | 德國 | 50 | 38 | 29 | 117 |
3 | 蘇聯 | 44 | 29 | 21 | 94 |
4 | 俄羅斯 | 25 | 38 | 25 | 88 |
5 | 法國 | 22 | 24 | 24 | 70 |
6 | 东德 | 19 | 12 | 10 | 41 |
7 | 瑞典 | 12 | 11 | 21 | 44 |
8 | 芬兰 | 10 | 10 | 13 | 33 |
9 | 白俄羅斯 | 6 | 8 | 13 | 27 |
10 | 義大利 | 6 | 3 | 9 | 18 |
11 | 烏克蘭 | 5 | 9 | 17 | 31 |
12 | 捷克 | 3 | 2 | 5 | 10 |
13 | 西德 | 2 | 4 | 7 | 13 |
14 | 奥地利 | 2 | 4 | 6 | 12 |
15 | 波蘭 | 1 | 5 | 6 | 12 |
16 | 斯洛維尼亞 | 1 | 2 | 1 | 4 |
17 | 加拿大 | 1 | 1 | 0 | 2 |
獨立國家聯合體 | 1 | 1 | 0 | 2 | |
19 | 保加利亚 | 0 | 3 | 4 | 7 |
20 | 中國 | 0 | 3 | 0 | 3 |
21 | 斯洛伐克 | 0 | 2 | 1 | 3 |
美國 | 0 | 2 | 1 | 3 | |
23 | 捷克斯洛伐克 | 0 | 1 | 3 | 4 |
24 | 羅馬尼亞 | 0 | 1 | 0 | 1 |
25 | 拉脫維亞 | 0 | 0 | 2 | 2 |
26 | 0 | 0 | 1 | 1 | |
爱沙尼亚 | 0 | 0 | 1 | 1 | |
總計 | 271 | 269 | 271 | 811 |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