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秉铨
冯秉铨(1910年11月21日—1980年3月6日),男,直隶(今河北)安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理学家。
冯秉铨 | |
---|---|
出生 | 大清直隶省清河道保定府安州 | 1910年11月21日
逝世 | 1980年3月6日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 (69歲)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职业 | 大学教授 |
生平
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2年到燕京大学进修,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
毕业后去岭南大学物理系任讲师[1],1935年以25岁成为该校最年轻副教授。曾任该系代主任[2]。
1940年获得中华文化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留学,1943年获哈佛大学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电子线路与振荡理论的研究[3]。在哈佛任讲师、研究员[1]。
1946年回国,任岭南大学电机系、物理系教授[1]。1947年任岭大工学院院务主任、兼电机系主任[1]。1948年任岭大教务长[1]。
1950年,发表《强力震荡期的相角补偿》,是该方面理论的权威文献。
1951年兼任物理系主任[1]。
1952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华南工学院,任一级教授、首任教务长[4]。
1954年,发表《测定强力管静态特性的一个新方法》,提出了图示仪方法,后被广泛应用[5]。
1955年,与人合作翻译出版《声学基础》、《振动与波》。1957年,出版23万字专著《电声学基础》。
1957年,整风反右遭到批判。
1958年,冯秉铨主持研制了模拟电子计算机和俄汉电子翻译机[1],后者于1960年国庆节试制成功。
1958年,冯秉铨主持重建华南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原华工无线电系因院系调整迁入成都组建成都电子通讯工程学院,电子系仅残存一个电工学教研组。冯秉铨先生在科研之余亲自授课,培养青年教师。他以一人之力讲授了电工基础、无线电基础、脉冲技术、电磁场理论、天线、无线电发送设备、电子计算机初步、震荡理论、声学基础等12门专业或基础课程,每周上课多达27节[1]。
1960年撰写了《高频传输线及其应用》一书作讲义并出版付印[6]。冯秉铨还录制了《科技英语常用词汇》磁带培训青年教师[5]。
1964年,合著出版《无线电发送设备》上册,次年出版下册。1965年,翻译出版《声纳原理》。文革前夕,即将出版《震荡理论及其应用》。
文革中被打击。原计划出版的100万字震荡理论专著《震荡理论》原稿散失。
1970年代,研究射频削波语言加工器、脉宽调制式调幅广播发射机,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三项奖[1]。研制了10KW的上述发射机和语言加工器[1]。
1973年,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
1980年3月6日,冯秉铨逝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