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奧茨
冰人奧茨(德語:),也称奧茲冰人、錫米拉溫人(Similaun man)或厄茨人,是一具因冰封而保存完好的天然木乃伊,1991年在奧地利和意大利邊境附近的阿爾卑斯山脈厄茨塔爾山冰川被發現,并以發現地所在山谷命名[1]。其生存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的史前時期,有66%的可能是死於前3239年至前3105年之间[2]。冰人奧茨是歐洲最古老的、保存最完好的人類木乃伊,现在意大利波爾查諾的南蒂罗尔考古博物館公開展覽。
發現
「冰人奧茨」最先由兩名德國登山遊客西蒙夫婦(Helmut和Erika Simon)於1991年9月19日共同發現的,最初被認為是一具現代人的屍體,及後奧地利當局把冰人送往因斯布鲁克化驗,發現冰人竟來自5300年前,是迄今最古老的木乃伊。同年10月的调查表明,发现地属于意大利境内[3][4][5]。
冰人的最初发现权归属曾经引发诉讼,有一名斯洛文尼亚女演员和一名瑞士女性也声称自己首先发现了冰人。2006年法庭判定发现者是西蒙夫妇[6][7]。
發現者赫尔穆特·西蒙(Helmut Simon)在2004年10月前往阿爾卑斯山登山時失蹤,一星期後被發現死亡,該處距離「冰人奧茨」發現處大約200公里。
科學鑑證
鑑定小組為「冰人奧茲」進行詳細的化驗,包括檢查、照X光、量度及年代測定,對內臟及身體組織作微細檢查,在他的隨身用具上找到花粉[8]。
根据它被发现的地点(属于奥茨塔尔山地区),这个冰人被称为“奥兹”。「冰人奧茨」死時大约45岁,身高1.65m,体重50公斤,穿38码的鞋子,而花粉、塵粒及牙齒琺瑯質的分析結果中得知冰人的童年時代於現今意大利波爾查諾北部的韦尔图尔诺附近居住,及後遷往原居地以北大約50公里的地方。[9]
檢查內臟器官時發現肺部相當黑,推測應是常常吸入營火的煙。經過分析冰人消化系統的殘留物質,其中包含兩餐,其中一餐在死前八小時曾吃過羱羊和紅鹿的肉。以及穀類、根莖類和水果。兩餐都包含了精製過的小麥麩皮,推測極可能是食用了麵包[10]。
花粉研究顯示較早食用的一餐是在中海拔地帶的針葉林中吃的。而最後一餐中包含了小麥以及豆類的花粉,應該是在人工種植的田間食用的。另外發現完好無缺的歐洲穗子榆花粉,保存良好,顯示奧茲死時應是春季。有趣的是小麥是在夏末收割,另外發現的黑刺莓花粉是秋季才會出現,推測這些食物是前一年保存下來的[11][12]。
頭髮的分析結果發現含高量的銅及砷粒子,由於奧茲攜帶著一把高純度(99.7%)銅斧,科學家推斷奧茲曾參與銅的精鍊作業。經過研究其脛骨、股骨以及骨盆,科學家斷定奧茲的工作需要在山岳地帶長距離行走,然而這並不是紅銅時代大多數歐洲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推定奧茲是一位高海拔的牧羊人[13]。
奧茲消化系統中有鞭蟲以及其他腸道寄生蟲。其右肋骨有三或四支斷裂,應是死後遭冰雪掩埋壓碎的。經過研究其指甲,顯示奧茲在死前半年曾生病過三次,最後的一次是在死前兩星期[14]。
研究发现其肩部有箭伤,箭杆被拔出,箭头留在体内,拔出时加重了箭伤。死因为失血过多,死前8小时正前往山谷。他身旁还放置了一把铜制的斧头和一个装有14枝箭的箭袋。可推断死时奥茨正把随身物品放在一边休息。
除武器外,冰人还携带了一些毒品或者带有兴奋剂成分的药品。而且身上有多处紋身,左腕刺有2颗穗子,膝盖上刺有一个十字,并在背部刺有十条直线。部分紋身位置與中醫針灸學說的穴位相應,這些穴位可以作治療消化系統寄生蟲及骨骼退化等疾病,而這正是冰人所患的疾病。
在衣著方面,他穿著草織袍子及皮背心,而防水鞋子則以熊和鹿皮製造。
冰人奥茨是距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并保存最完好的冰封欧洲人类木乃伊,具有相当大研究价值[15][16]。冰人身上的紋身被認為是具有和指壓或針灸相像的疼痛舒緩效用[17]。如果屬實,這將比中國最早記載的針灸使用(公元前一千年)早上二千年。
遗传分析
根据2012年2月28日的一份报告,奥茨的全部基因信息已被测序[18]。奥茨的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属于由M201, P287, P15, L223和L91(G-L91,ISOGG分类G2a2b,之前称为“G2a4”)等SNP点位定义的单倍群G。
2013年10月有报道指出19名男性现代蒂罗尔人与奥茨有亲缘关系。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Institute of Legal Medicine的科学家分析了3,700名蒂罗尔人献血者的DNA后,发现有19人与这位5,300年前的人有相同的基因突变[19]。
2008年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的研究组对冰人的线粒体DNA分析表明,他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现代人群[20][21]。
根据常染色体DNA推断,奥茨与南欧人有最接近的关系,特别是地理隔离的科西嘉人和撒丁岛人[22][23][24][25]。
通过对冰人奧茨DNA测序显示,冰人可能属于已经在欧洲消失的種族。冰人生有褐色的眼睛、O型血,且乳糖不耐症[18][26]。
古代罪案說
在CAT掃瞄結果當中,發現冰人其中一邊肩膊被一枚箭頭深深刺入,而雙手、雙腕及胸膛也有不少傷痕,顯示冰人曾與敵人打鬥,並負傷逃走,因失血過多而死亡。血液樣本色素顯示冰人的傷口曾流血達18小時,在死前把隨身物品放在一旁並躺下休息,隨後死去[17][27][28]。
註釋
- James Neill. . 2004-10-27 [202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2).
- Bonani, Georges; Ivy, Susan D.; et al. (PDF). Radiocarbon (The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94, 36 (2): 247-250 [2016-07-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7-20).
- . Ötzi - South Tyrol Museum of Archaeology. [202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3).
- Brenda Fowler.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37 ff. ISBN 978-0-226-25823-2.
- . South Tyrol Museum of Archaeology. 2013 [2015-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1).
- . Ötzi - South Tyrol Museum of Archaeology. [202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 . mummytombs.com. mummytombs.com. 2008-11-02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2.
- . 2004-08-23 [202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英国英语).
- Carroll, Rory. . The Guardian. 2000-09-26 [2020-06-03].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英国英语).
- T.G. Holden, , Keith Dobney; Terry O'Connor (编), , Oxford: Oxbow Books: 35–40, 2002, ISBN 978-1-84217-060-1
- Müller, Wolfgang; Fricke, Henry; Halliday, Alex N.; McCulloch, Malcolm T.; Wartho, Jo-Anne. . Science. 2003-10-31, 302 (5646): 862–866 [2020-06-03]. ISSN 0036-8075. PMID 14593178. doi:10.1126/science.10898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英语).
- Heiss, Andreas G.; Oeggl, Klaus. .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2009-01-01, 18 (1): 23–35. ISSN 1617-6278. doi:10.1007/s00334-007-0140-8 (英语).
- . 2002-09-16 [202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30) (英国英语).
- Ruff, Christopher B.; Holt, Brigitte M.; Sládek, Vladimir; Berner, Margit; Murphy, William A.; zur Nedden, Dieter; Seidler, Horst; Recheis, Wolfgang. .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2006-07-01, 51 (1): 91–101 [2020-06-03]. ISSN 0047-2484. doi:10.1016/j.jhevol.2006.02.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8) (英语).
- Lorenzi, Rossella. . Discovery News. 2011-02-25 [201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9).
- Spindler, Konrad, , Phoenix: 178–184, 1995, ISBN 0-7538-1260-6
- Aaron Deter-Wolf. . 2015-01-22 [2016-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6).
- Keller, Andreas; Graefen, Angela; Ball, Markus; Matzas, Mark; Boisguerin, Valesca; Maixner, Frank; Leidinger, Petra; Backes, Christina; Khairat, Rabab. .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2-02-28, 3 (1): 1–9 [2020-06-03]. ISSN 2041-1723. doi:10.1038/ncomms1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英语).
- . BBC News. 2013-10-10 [202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英国英语).
- Luca Ermini [et al.], , Current Biology, 2008-10-30.
- Than, Ker. . National Geographic. 2011-06-23 [201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6).
- . 2015-11-19 [2016-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8).
- . Nature.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 Callaway, Ewen. . Nature News. [2018-07-17]. doi:10.1038/nature.2012.1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英语).
- . Tiscali. 2012-02-28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2).
- . DNews. [2016-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9).
- Samadelli, Marco; Melis, Marcello; Miccoli, Matteo; Vigl, Eduard Egarter; Zink, Albert R. .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15-09-01, 16 (5): 753–758 [2020-06-03]. ISSN 1296-2074. doi:10.1016/j.culher.2014.1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0) (英语).
- Pabst, M. A.; Letofsky-Papst, I.; Bock, E.; Moser, M.; Dorfer, L.; Egarter-Vigl, E.; Hofer, F. .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9-10-01, 36 (10): 2335–2341 [2020-06-03]. ISSN 0305-4403. doi:10.1016/j.jas.2009.06.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