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鹰
(,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又名鳳頭雀鷹、粉鳥鷹(臺灣話:)、打鳥鷹或斑鳩鷹仔(臺灣話:),是一種鷹科鷹屬的中型鳥類。[3][4][5]於1824年被發表成一新物種。其分布相當廣泛,遍及東亞、東南亞至南亞等地,在各地有不同外觀及體型大小的變化,共有11種亞種。[6][7][8]
鳳頭蒼鷹 | |
---|---|
鳳頭蒼鷹台灣特有亞種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
科: | 鹰科 Accipitridae |
属: | 鷹屬 Accipiter |
种: | 鳳頭蒼鷹 A. trivirgatus |
二名法 | |
Accipiter trivirgatus | |
亚种 | |
| |
分布範圍 | |
異名 | |
|
鳳頭蒼鷹的特徵為其頭部具短冠羽,脖子上有位於中央的寬黑條紋,胸腹佈滿縱紋,尾部具深淺交錯的條紋。[9][10]兩性異形,但需要以比較的方式才較易分辨雄雌,雄性頭部偏灰,並有更為明顯的白色尾下覆羽,會在宣示領域時有下壓雙翅並抖動的特殊行為;而雌性體型較大,整體偏棕褐色。[3][11][12][13]飛行時,這個物種不喜鳴叫,其整體外觀上雙翼邊緣圓滑,鼓翼頻率較低,與易混淆的松雀鷹不同。[14]:105
鳳頭蒼鷹主要分布於低海拔的樹林裡,但也對人類活動的環境適應力甚強,是少數能在都市區域生活的猛禽之一,在台灣是唯一能在都市綠地上繁衍生息的日行性猛禽。[3][10][14]:105其食性相當廣泛,包含小型哺乳類、鳥類、蛙類及爬蟲類等。[15][16]繁殖期依各地氣候不同有些差距,通常在12月至5月間進行繁殖。[3]喜歡築巢於樹冠層,通常一次會生兩顆卵,孵化後由雌性負責育幼,雄性負責捕食及守衛。[3][12]
鳳頭蒼鷹為猛禽之一,天敵雖少,但因生活於都市區域,更容易遭遇路殺、窗殺、毒殺等問題。[17]因其分布相當廣泛,即使數量曾報告可能下降也難以進入易危的標準,目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仍評為無危生物。[1][18]《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將其列入限制交易的附錄二動物之一。[10]
物種命名
该物種的命名最早於1824年被康拉德·雅各·特明克所發表,此時的名字為Falco trivirgatus,並被列入隼屬成員之一。[19]中間曾使用如Lophospiza trivirgata、Lophospizias trivirgatus、Lophospiza indica、Astur trivirgatus、Astur Indicus等名稱。[20]最晚於1899年被歸入現今的Accipiter屬下。[21]親緣上與灰頭鳳頭鷹最接近並與其形成一超種。[3][22]:145
學名全由拉丁文所組成,accipiter來自於accipere,原意是「理解」,但後來變為「抓取」之意。在中世紀拉丁文中,accipiter被已用來指數種鷹科的物種。[23]:30trivirgatus則是由詞根tri-(意為「三」)以及virgatus(意為「有條紋的」,由有條紋之意的virga轉化)形成的合成詞。[23]:391全意為「有三道條紋的鷹」。[10]但特明克當時的描述並未有指明種小名的三道條紋究竟是指何處,僅指出鳳頭蒼鷹喉嚨上有三條縱帶及尾部也有三條黑色條紋,但現今的觀察大多為4—5條深色尾部橫帶。[11][19]
形態描述
鳳頭蒼鷹的體長介於37—48公分之間,體重介於224—450公克之間,翼展65—85公分之間,是一種中型體形猛禽。[10][22]翅膀較短,使其停棲時翼尖僅可能會稍微突出尾巴基部,通常僅達尾羽約1/3的地方。[14][24]野外壽命平均約11年,圈養環境下可至30年。[25]
外觀上,鳳頭蒼鷹頭上為偏黑色的短冠羽,但垂下時不太明顯,僅緊張時才豎起而變得明顯,是唯一具有冠羽的鷹屬成員。[9][26][27]牠們具有寬大的方形頭部,臉部灰色並帶黑色的紋路,喉嚨為白色且中央有一條很寬的深褐至黑色的條紋,喙灰至黑色。[9][13][28]眼睛虹膜顏色在黃色至紅橙色之間,眼眶黃色,鼻孔周圍為綠黃色到黃色。[3][11][13][29]有些個體會有不明顯的白色眉線。[10]胸部紅棕色,有黑色條紋,腹部主體白色並帶有橙至棕色的條紋。[3]翅膀外側的覆羽以褐色為主,而內側的羽毛為白色帶深色條紋。[9][30]飛羽末端白色,並帶有黑色寬條紋,展翅時明顯可見其最外側的六根初級飛羽構成的圓滑翼緣;[11][14]:62[27][31]次級飛羽凸出且末端圓鈍;尾下覆羽為白色呈蓬鬆狀,尾羽有3—5條黑色和等寬的淺色條紋,尾巴稍微呈圓形。而腳在黃色到橙黃色之間,且整個腿部較粗壯。[3][9][13][28]
鳳頭蒼鷹兩性異形,但除非兩性並排,通常較難直接區分。[11]雌性通常比雄性大約8—22%,雌性平均體長48公分,體重約353公克,頭至背部體色偏棕褐色,胸腹部的紋路較粗,最外側的尾羽有五條深色橫帶,腳較粗壯;雄性平均體長42公分,體重約199公克,臉部的灰色較深且頭頂也比較黑,胸腹部的紋路則較細且尾下覆羽更明顯,最外側的尾羽橫帶不明顯。[3][10][12][13][27][32]
亞成鳥類似成鳥,但紋路較不明顯,頭褐色並有淺色縱紋且存在黑色冠羽。眼睛虹膜會由剛出生時的深灰色轉為灰白色、淡褐色過渡至淺黃色,腳呈偏暗的淺黃色。胸腹面淺米黃色有褐色不規則水滴狀斑點或縱紋,自上而下漸粗。背部呈淡灰棕色,尾巴和翅膀的斑紋與成鳥相似,但顏色較淡,且尾部有可能會比成鳥稍長。[3][9][10][11][13][30][33]
本種與其他同科成員如褐冠鵑隼、蒼鷹或北雀鷹等易混淆,但因其喉部條紋及雜亂的胸腹斑紋使其相對容易分辨。褐冠鵑隼棲息地類似於鳳頭蒼鷹且體型相似,但其冠羽較後者更長,翅膀更大,兩者飛行時翼型顯著不同,尾部覆羽、翅膀內層和飛羽的顏色和圖案也不同。[31]蒼鷹及北雀鷹則沒有中間喉部條紋且上半身較灰,下半則是更均勻的條紋;幼鳥則是條紋或者斑紋更為整齊一些,且翼長比例較長、翼寬較窄,外側初級飛羽的指叉則較鳳頭蒼鷹尖而突兀。[31][34]且蒼鷹體型較大也無冠羽,腹部顏色也不如風頭蒼鷹深。[35]雖然喉部條紋的特徵在松雀鷹跟褐耳鷹也有,但松雀鷹體型較小,頭圓而無頭冠,腿腳較細長,飛行時外側尾羽的橫帶是不相連的且深淺帶寬度大致相等;而鳳頭蒼鷹的尾羽橫帶紋路則是相連的,並且不如松雀鷹一樣喜歡鳴叫。[14]:105[32][36]而褐耳鷹平均體重不超過180公克,體長約30公分,小於鳳頭蒼鷹。[37][38]
亞種
鳳頭蒼鷹目前共有11個亞種,細分為2個大陸型亞種及9個島嶼型亞種,主要差別在其體型大小及部分的顏色差異。[6][34][35]一般而言,島嶼上的亞種在胸腹的條紋上會更寬及偏紅褐色,但有例外。[34]
- 兩個大陸型亞種:
- 大陸亞種[39][40](學名:A. t. indicus):分布於印度東南側、喜馬拉雅山脈、中南半島、中國大陸至馬來半島一帶。在中國大陸原分佈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海南等地,[6][24][34]隨時間向北、向東擴散,在華北地區有時會作為迷鳥出現,如2013年在北京有被觀察到的紀錄。[29][40][41]在拉丁文indicus指「印度的」,其舊有亞種名為rufitinctus。[23]:204[42]雄性上半身顏色非常深,具有黑褐色的短冠羽,下半身有大量斑點,大腿斑紋明顯;雌性則胸部條紋較窄,下半身相對較淺,但仍比指名亞種深。[7]:8—11
- 印度亞種(學名:A. t. peninsulae):分布於印度西南側,拉丁文peninsulae為半島的意思。[23]:296其顏色較指名亞種深,斑點跟條紋較小,胸部較小且偏白。[7]:8與大陸亞種比較時,雌性會有較亮的上半部及較深的下半部。[30]
- 九個島嶼型亞種:
- 指名亞種(學名:A. t. trivirgatus):分布於印尼蘇門答臘。與印度亞種極為相似,但其成鳥腹部斑點較蒼白,亞成鳥的斑點明顯較多。[30]
- 尼亞斯亞種(學名:A. t. niasensis):分布在蘇門答臘西邊的尼亞斯島上,niasensis指尼亞斯島。[23]:270下腹條紋較指名亞種寬,總體顏色更黑,且比指名亞種小。[7]:4[30]
- 爪哇亞種(學名:A. t. javanicus):分布於爪哇島跟峇厘島上,javanicus指爪哇島。[23]:211顏色總體較指名亞種淺,除了雌性個體側臉較深。[7]:4—5雄性頭部較灰,頭冠顏色較淺。[30]
- 婆羅洲亞種(學名:A. t. microstictus):分布於婆羅洲,microstictus為組合詞,為希臘文mikros(意指「小」)及stiktos(意指「有斑點的」)組成。[23]:254下半身比指名亞種還淺且深色條紋較窄,雄性冠羽較長。[7]:5
- 巴拉望亞種(學名:A. t. palawanus):分布於菲律賓巴拉望島和卡拉棉群島,palawanus指巴拉望島。[35][23]:289與婆羅洲亞種較為類似但下半身的條紋較深且接近黑色,雌性個體胸部有橢圓形的深色斑點。[7]:5—6
- 內格羅斯亞種(學名:A. t. extimus):分布於菲律賓東南側,包含內格羅斯島、薩馬島、雷伊泰島、雷伊泰島和民答那峨島一帶。[35]拉丁文extimus為最遠、最偏僻的意思。[23]:155顏色較指名亞種偏亮,冠羽較短,兩性頭部皆更灰而接近灰頭鳳頭鷹。[7][34][43]:6—7
- 斯里蘭卡亞種(學名:A. t. layardi):分布於斯里蘭卡,layardi為愛德嘉·利奧波德·萊亞德之姓氏。[23]:220此亞種有時候會被歸入大陸型亞種。[30]比指名亞種體型較小,雄性胸側顏色偏土黃色,下半身顏色偏深。[7]:7—8
- 台灣特有亞種[40][44](學名:A. t. formosae):分布於台灣,亞種名formosae即源自福爾摩沙。[23]:163但在2000年在福建省福州南嶼鎮發現一隻雌性個體及2隻幼鳥的紀錄。[45]在所有亞種內是體型最大的,雄性顏色偏暗,有黑色至黑褐色的條紋。[7][15]:11
- 波利略亞種(學名:A. t. castroi):分布於菲律賓波利略島,castroi用以紀念一位菲律賓自然歷史收藏家阿圖羅·P·卡斯特羅(Arturo P. Castro)。與內格羅斯亞種相近,但尾巴較長且有偏深藍至灰藍色的頭部及背部。[8]
亞種 | 雄鳥翼長 | 雌鳥翼長 | 雄鳥尾長 | 雌鳥尾長 | 雄鳥跗骨 | 雌鳥跗骨 |
---|---|---|---|---|---|---|
A. t. indicus | 216—237 | 232—264 | 168—195 | 182—213 | 56—59 | |
A. t. peninsulae | 196—211 | 214—237 | 159—168 | 169—180 | 51—57 | |
A. t. trivirgatus | 197—205 | 217—225 | 156—160 | 160—174 | ||
A. t. niasensis | 180—188 | 207—217 | 135—145 | 153—163 | ||
A. t. javanicus | 189—203 | 208—230 | 150—155 | 154—188 | 51—57 | |
A. t. microstictus | 191—200 | 216—227 | 146—155 | 159—178 | ||
A. t. palawanus | 189—195 | 219—221 | 151—155 | 169—177 | ||
A. t. extimus | 182—193 | 205—217 | 140—150 | 157—167 | 52—53 | |
A. t. layardi | 183—190 | 198—206 | 150—160 | 157—180 | 49—54 | |
A. t. formosae | 206—234 | 255—262 | 169—197 | 213—219 | 63—70 | 64—69 |
A. t. castroi | 184—190 | 148—160 | 54—55 |
地區分布與棲息地
鳳頭蒼鷹一般偏好在低海拔丘陵地的樹林裡生活。[9][13]但亞成鳥有機會行一定程度的擴散,並跨海移動到其他離岸島嶼上生活。牠們偏好居於潮濕的熱帶低地和亞熱帶的山地,特別是在林地和開放地區交界地帶。牠們多分佈於海拔1800公尺以下的地方,但最高可至海拔2400公尺的地方發現牠們的蹤跡。[34]台灣亞種通常分布在15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針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經常出沒於森林與開闊農地交界地帶。[15][46]而在尼泊爾,常見於靠近河流的地區;有時在次生林、森林的村落附近、耕地或有樹木的植物園周圍。[34]
牠們分佈東北亞的華南地區、台灣,南亞的印度和斯里蘭卡及東南亞的菲律賓和印尼等地。[6]在台灣,受到森林逐漸碎片化的影響,出現於市區的最早紀錄是在1980年的台北植物園,之後也被發現出沒於樹林茂密的大型公園及校園等地,[3][10][47][48]是台灣目前唯一能在都會區內終年生息並繁殖後代的猛禽。[14]:105[26]
習性
鳳頭蒼鷹為日行性猛禽,也不會進行遷徙,是一種留鳥。[3][17][27]在繁殖季節外,鳳頭蒼鷹以單獨活動為主。[27]它们具有領域性,生性兇猛,但並不會攻擊人類。[12][26]其在天熱時會有洗澡或展翅做日光浴驅蟲的行為。[12]
飛行
鳳頭蒼鷹飛行時,從下方角度看可見其短翼且翼端及後緣皆呈圓弧狀,亞成鳥常在飛行時尾羽全開成扇狀;而成鳥則較少如此。[14]:107飛行時路線安定、穩重,鼓翼頻率較松雀鷹低。[14]:65, 105喜歡在上午且天氣溫和時升空,[14]:104但飛行時間一般不長於10分鐘。[10]2—5月的求偶及繁殖期間可常見其2隻以上共飛的行為,但6月之後頻率減少。[14]:104盤旋時雙翼成水平狀,雄性在行飛行展示宣告其領域時,會顯露其蓬鬆的白色尾下覆羽、雙翼下壓並快速地抖動,並可能伴隨響亮叫聲。[10][14]:50[32][49]
食性
鳳頭蒼鷹為肉食性,可捕食的生物相當多樣化且能調整,這可能是這種猛禽能夠生存於都市中的原因之一。[13][50]在其自然環境下,獵物多為斯文豪氏攀蜥、赤腹松鼠、大鼠屬的鼠類;[15][50]而都市環境中的鳳頭蒼鷹多獵捕小型哺乳類、鳥類、蛙類及爬蟲類,如麻雀、綠繡眼、五色鳥、白頭翁、小啄木、紅鳩、珠頸斑鳩、金背鳩、錢鼠、松鼠、溝鼠、鼩鼱、蜥蜴、蛇類,虎皮蛙、蟾蜍等,也會獵食鳩鴿科鳥類或夜鷺,[12][16][27][47]甚至傳出曾在婆羅洲的洞穴口捕食蝙蝠。[30]在哺育幼鳥時,成鳥通常只在白天時段獵食並餵養牠們。[16]
獵食時,多以隱匿在樹中再突然衝出的偷襲方式捕捉獵物。[13]
繁殖
繁殖期間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時間:在印度是3月至7月;在斯里蘭卡是2月至7月、在蘇門答臘是1月、在爪哇是12月至3月、在婆羅洲是2月。[3]在台灣的個體,十月起就開始會有築巢的行為,在三月結束之前築完。[12]目前求偶行為仍未被確切記錄過。[30]
鳳頭蒼鷹通常在闊葉林內營樹巢,巢位偏好山谷側坡人為干擾少,離地有12—45公尺的大樹樹冠上,並離河岸或水塘等水域不遠之處。[10][12][35][51]巢體通常直徑約50公分,厚度有30公分或以上,呈內凹碗形,並以較粗的樹枝及樹葉為材料,內襯綠葉,並可能會有隔年重覆使用的行為。[3][12][13][33][34]雙親在二月中後會開始交配,雄性爬上雌性背上,母鳥尾巴上翹,公鳥尾部下壓交配,配對時會伴隨鳴叫,每次交配6—9秒。[12]
視其繁殖環境會有生蛋時間及成功率的差異,通常都市地區的鳳頭蒼鷹會比原生環境中的早一些生蛋,[3][52]都市的繁殖成功率也較高。[53]雌性一次生1—3顆卵,大多數情況下為2顆,[13][22]卵為圓形污白色,長介於44—52.6毫米、寬平均35.3—42毫米,重30—33.2公克。[3][10]約34—39天後孵化,[3]並由雌性負責育幼,雄性負責捕食及守衛。[12]再約45天後,幼鳥會開始離巢並於附近活動。[12][54]1999年的在台灣的一次調查顯示其成功繁殖(即至少有一隻成功離巢)的機率為58%,兩隻皆成功離巢的比例為25%。[10]
天敵與威脅
鳳頭蒼鷹會有被複數種寄生蟲寄生於腸道的情形,這些寄生蟲普遍存在於其他猛禽及鳥類中,且大多需要其他哺乳類、兩棲動物或爬行動物作為寄主或中間宿主。[55]但目前也有發現僅見於鳳頭蒼鷹體內的寄生蟲。[56]
鳳頭蒼鷹身為猛禽之一,在都市區天敵較少。[57]在市郊地區,其幼鳥的主要威脅是樹棲性的大型蛇類捕食及颱風破壞鳥巢。[52]蛋被松鼠食用,或幼鳥食用到含有鴿子毛滴蟲感染的食物而死亡都可能是造成育幼失敗的原因之一。[57][58][59]
受到森林砍伐的影響,鳳頭蒼鷹分佈範圍和數量已經在爪哇島、峇里島、菲律賓和東南亞大陸的部分地區有減少的趨勢。[3][34]窗殺、車輛撞擊及誤食有毒物質也是其常見非自然死亡原因。[17][50][60]因其低飛伏擊襲擊地面的小生物的習性,牠們容易遭車子及公車撞擊。[17]在台灣的鳳頭蒼鷹擁有相當高的撞窗率,2011—2022年間的紀錄顯示平均一年會有40隻遭到路殺。[61][62]也有曾食用因滅鼠藥中毒的老鼠而二次中毒死亡的記錄。[17]
保護狀況
實際數量和族群趨勢因其習性和偏好住在森林的情況,而所知甚少。[3]但據2021年的一次研究的估計,全球約有101萬隻鳳頭蒼鷹。[63]其分布範圍超過1720萬平方公里,族群規模大,因此即使數量有下降的趨勢,也難以進入易危的標準,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2016年評估時仍為無危。[1][18]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將整個隼形目[註 2]包含鳳頭蒼鷹在內列入附錄二物種,管制其交易情況。[10][2]
與人類的關係
猛禽貿易的主要目的在於娛樂狩獵、獵鷹或作為寵物飼養。[68]鳳頭蒼鷹早年在台灣因其廣泛分佈取得不難,在養鷹市場上是頗受歡迎而且被交易最多個體的猛禽之一。[10]至今受野生動物保育法影響,雖交易減少但仍有零星交易行為存在,例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地。[10][68][69][70][71]2013年起,台灣猛禽研究會開始追蹤鳳頭蒼鷹於台北都市區的生存情形並以直播等方式推廣其相關知識。[54]
參考資料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695462A93510676. [2023-05-10].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22695462A93510676.en .
- CITES. (PDF). cites.org. [2023-06-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02) (英语).
- Clark, William S.; Marks, Jeffrey S. . Birds of the World. 2020 [2023-06-27]. doi:10.2173/bow.cregos1.01 (英语).
- . avibase.bsc-eoc.org. [2023-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 . 臺灣國家公園. [2023-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9) (中文(臺灣)).
-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 [2023-05-12]. doi:10.14344/IOC.ML.13.1 (英语).
- Mayr, Ernst. .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415).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2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5) (英语).
- Canuto Guevarra Manuel; E. Thomas Gilliard. (PDF).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952 [2023-05-12] (英语).
- . ebird.org. [2023-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 劉小如; 丁宗蘇; 方偉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顏重威. .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12-01: 491—495 [2023-05-13]. ISBN 97898603392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中文(臺灣)).
- Robert Decandido; Chukiat Nualsri; Martti Siponen; Kaset Sutasha; Andrew Pierce; Jonathan Murray; Philip David Round. . BirdingASIA. 2014, 21: 52—62 [202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英语).
- 台南鳥會. (PDF). 中華飛羽. 2016-10, (277): 36—38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1) (中文(臺灣)).
- 蔡錦文. . 台灣: 貓頭鷹. 2022-08-06: 60—61. ISBN 9789862625620 (中文(臺灣)).
- 林文宏. 黃靜宜 , 编. 2. 臺北市: 遠流. 2020-04. ISBN 9789573287452 (中文(臺灣)).
- 黃光瀛; 劉小如; 林曜松. . 林業研究季刊. 2008-06-01, 30 (2). doi:10.29898/SHBQ.200806.0004 (中文(臺灣)).
- 葛兆年; 王李廉; 蔡岱樺; 徐士閔. . 臺灣林業科學. 2021-12-01, 36 (4) [2023-05-12]. ISSN 1026-44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中文(臺灣)).
- . 中時新聞網. [2023-05-13] (中文(臺灣)).
- . datazone.birdlife.org. [2023-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英语).
- Temminck, C.J.; Buffon, Georges Louis Leclerc; Huet, Nicholas; Laugier de Chartrouse, Guillaume Michel Jerôme Meiffren; Prêtre, J. G. . biodiversitylibrary.org. Chez Legras Imbert et Comp. 1838 [2023-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法语).
- H. G. Deignan. . G.P.O. 1945: 66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英语).
- A. H. Evans. . Cambridge: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899: 157 [2023-05-13] (英语).
-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Sargatal, Jordi (编). 2.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1994 [2023-07-01]. ISBN 978-84-87334-15-3 (英语).
- Jobling, James A. .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ISBN 978-1-4081-2501-4 (英语).
- Grimmett, Richard; Inskipp, Carol; Inskipp, Tim; Byers, Clive.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160. ISBN 0-691-04910-6 (英语).
- Operation Migration Team. . operationmigration.org. 2021-09-07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英语).
- . 陽明山國家公園. 2020-03-19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中文(臺灣)).
- . www.nparks.gov.sg. [2023-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英语).
- Rasmussen, Pamela C.; Anderton, John C. 1. Aufl. Barcelona: Lynx Edicion. 2005: 97. ISBN 84-87334-66-0 (英语).
- 趙欣如; 朱雷; 關翔宇; 錢程; 張棽; 鐘悅陶; 崔月. . 2018-06: 商務印書館. : 108. ISBN 9787100160407 (中文(中国大陆)).
- Brown, Leslie; Amadon, Dean. . Secaucus, NJ: Wellfleet Press. 1989: 496—497. ISBN 155521472X (英语).
- . 常州野鸟会. [2023-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 (中文(中国大陆)).
- 蕭木吉. .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4-10: 116. ISBN 9789860425550 (中文(臺灣)).
- . 台灣猛禽研究會. [202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中文(臺灣)).
- Ferguson-Lees, James; Christie, David A. .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2001: 518—520 [2023-06-27]. ISBN 978-0-6181-2762-7 (英语).
- 趙正階. 申桂蘭 , 编. . 長春: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06: 245. ISBN 7-5384-2407-5 (中文(中国大陆)).
- . 陽明山國家公園. 2020-03-19 [202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中文(臺灣)).
- . avibase.bsc-eoc.org. [202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 Mees, GF. . J. Bombay Nat. Hist. Soc. 1981, 77 (3): 371—412 [202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英语).
- 費宜玲; 雷銘; 張宇; 魯長虎. . 動物學雜志. 2010, (3): 174—175 [2023-05-26] (中文(中国大陆)).
- 聞丞; 宋曄; 韓冬; 孫霄; 葉航. . 動物學雜志. 2013, (6): 851 [2023-05-26] (中文(中国大陆)).
- H. G. Deignan. .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5 [202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英语).
- New York Zoological Society. 30: 106. 1907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英语).
- 張秋金; 陳友鈴; 唐兆和. . 四川动物. 2001, 20 (2): 81 [2023-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5) (中文(中国大陆)).
- 盧太城. . 環境資訊中心.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中文(臺灣)).
- 葛兆年; 楊平世; 蔡岱樺; 王李廉. 29 (4). 2022 [2023-05-13] (中文(臺灣)).
- (PDF).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18) (中文(臺灣)).
- 約翰·馬敬能; 卡倫·菲利普斯; 何芬奇. .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191. ISBN 7535532241 (中文(中国大陆)).
- . 環境資訊中心.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中文(繁體)).
- Robson, Craig; Allen, Richard.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 Press. 2000: 340. ISBN 0-691-05012-0 (英语).
- Wen-Loung Lin; Si-Min Lin; Jhan-Wei Lin; Ying Wang; Hui-Yun Tseng. . Bird Study. 2015-04-03, 62 (2): 177—184 [2023-05-13]. doi:10.1080/00063657.2015.10055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英语).
- Chris R Shepherd. . BirdingASIA. 2018-01, 29: 34—35 [202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4) (英语).
- . 台灣猛禽研究會.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中文(臺灣)).
- Su, Yao C.; Fei, Andrew Chang Y. . Comparative Parasitology. 2004-07, 71 (2): 178—183. doi:10.1654/4107 (英语).
- Elbel, Robert E.; Price, Roger D. (PDF). Pacific Insects. 1973, 15 (1): 95—101 [2023-05-27] (英语).
- . www.apatw.org. 2019-05-22 [202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6) (中文(繁體)).
- . NOWnews今日新聞. 2023-05-15 [202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中文(臺灣)).
- (碩士论文). 國立嘉義大學. [202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6) (中文(臺灣)).
- . 環境資訊中心.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7) (中文(臺灣)).
- . 環境資訊中心.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1) (中文(臺灣)).
- . roadkill.tw.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中文(臺灣)).
- Callaghan, Corey T.; Nakagawa, Shinichi; Cornwell, William K.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5-25, 118 (21) [2023-05-30]. doi:10.1073/pnas.202317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0) (英语).
- 丁宗蘇; 吳森雄; 吳建龍; 阮錦松; 林瑞興; 楊玉祥; 蔡乙榮. (PDF). bird.org.tw. [2023-05-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2) (中文(臺灣)).
- . www.gov.cn. [202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中文(中国大陆)).
- . 1972-09-09 [202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英语).
- Panter, C.; White, R. (PDF). TRAFFIC Bulletin. 2020, 32 (1): 5—12 [2023-05-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29) (英语).
- Siriwat, Penthai; Nijman, Vincent. . Journal of Asia-Pacific Biodiversity. 2020-09, 13 (3): 454—461. doi:10.1016/j.japb.2020.03.012 (英语).
- Paridi, Ahmad; Noske, Richard A. . KUKILA. 2017-06-13, 20: 1—11 [2023-05-28]. ISSN 0216-9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英语).
- Iqbal HES. . BirdingASIA. 2016 [202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4) (英语).
- Stoner, Sarah. (PDF). TRAFFIC. 2016-03 [2023-05-29]. doi:10.13140/RG.2.1.4728.536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4) (英语).
外部連結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鳳頭蒼鷹
-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鳳頭蒼鷹
- Xeno-canto上收錄的鳳頭蒼鷹叫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雄性鳳頭蒼鷹的抖翅行為影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