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路垂直电梯

凯旋路垂直电梯,又称凯旋路客运电梯凯旋路(大)电梯,是重庆市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之一的一部垂直电梯,也是中国第一部城市客运电梯,连接渝中区母城“下半城”凯旋路和“上半城”新华路,提升高度32.5米,于1986年3月30日投入运行[1][2],现由重庆市客运索道有限公司管理[3],为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之一[4]

电梯上部出入口,摄于2014年

历史

最初凯旋路隧道旁有一石梯道“云梯街[5]”连接“下半城”和“上半城”,是城市上下主要通道之一,石梯共186级,长约100米,高差约35米,上下不便,重庆市政府为解决上下困难问题,决定将室内电梯用于公共客运,修建凯旋路垂直电梯。[6]

电梯由重庆市建筑勘察设计院设计后于1985年1月动工,建筑由十八冶建设公司第二工程公司建设,电梯由上海电梯厂生产,价格40万元人民币[7],由重庆市第二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安装,1985年底电梯主体工程完工,次年3月30日竣工运行,总造价178万元人民币,转做固定资产149万元人民币。[6]电梯一度为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摩登”的代名词,曾被印在杂志封面和重庆造的火柴盒上,中国前副总理谷牧对电梯曾表示称赞。[2][8]

2005年,为迎接亚太市长峰会,凯旋路垂直电梯进行了外墙装修,更换了地砖,因修建时未预留残疾人通道,同时增设之[9],并且计划更换新电梯。[10]

2008年6月至7月,老电梯更换为德国蒂森电梯[11],耗资百万余元人民币,新电梯较老电梯更加节能,且不再需要操作员。[7]

2012年起,重庆市渝中区政府计划用五年时间改造“下半城”,建立重庆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2014年因电梯附近有施工,有传闻称凯旋路垂直电梯将顺应改造被拆除,后被证实为乌龙。[2][12]

2017年,电梯建筑配合白象街共同创建A级旅游景区而再次改造,包括电梯大楼外立面改造、室内装饰装修、运营通道和出入口大厅改造等,改造后并入白象街景点,增设宣传白象街文化的显示屏、大象雕塑、浮雕文化墙等,亦在电梯上端出口修建一座与白象街相连的天桥。[13]

2018年,凯旋路垂直电梯被公布为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之一,现时是重庆一“网红”打卡地之一。[1][4]

概况

电梯楼上部,摄于2014年

凯旋路垂直电梯提升高度32.5米,有2个轿厢:老电梯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品,由上海电梯厂生产,每个轿厢额定载人21人,采用“可控硅”控制,运行速度2.5米每秒[6][10];新电梯为德国蒂森电梯,采用直流搬运集选控制,运行参数不变[3][11]。电梯楼处于一个坡形三角地带,建筑面积3126平方米,高13层,屋顶连接新华路的人行天桥长48米,宽10米,楼内除电梯另集成了居民住宅、办公用房,电梯在楼外侧,其余在楼内侧,楼内居民另有电梯出入口。[4][8]

运营

票价

凯旋路垂直电梯开通最初试运行票价由重庆市物价局批准,为上行0.1元人民币每人次,下行0.05元人民币每人次。1993年4月以发布《关于调整凯旋路电梯票价的通知》,电梯票价调整为上行0.3元人民币每人次,下行0.2元人民币每人次.。1997年由《关于调整嘉陵江、长江索道票价的通知》,电梯上下行票价均调至0.5元人民币每人次。2010年11月2日,重庆市物价局发文件称因电梯不再是重庆市民必要之交通工具,自2003年起不再纳入《重庆市定价目录》进行管理,票价实行市场调节价,由运营企业重庆市索道公司自主定价,当月22日因成本问题,索道公司调整电梯票价至1元人民币每人次,使用宜居畅通卡0.9元人民币每人次;70岁以上老年人、离休干部、革命伤残军人、学生等保持0.5元每人次人民币不变。[6][11]

客流量

电梯开通前曾使用“数豆子”的方法统计通过凯旋门(电梯旁云梯街楼梯顶端的石拱桥跨,形似门洞,被称为“凯旋门”[5])的人数,测算一日约有2万余人次通过;开通后初期电梯日均客流量约1.2至1.4万人次,最高峰为1999年中国国庆节,当日客流达到2.08万人次;后因下半城的拆迁、交通工具多样化等原因,截至2016年,电梯日均客流量0.7至0.8万人次。[8]

1989年至2005年凯旋路垂直电梯客流量表[6]
年份 运行天数 总客流量(万人)
1989至1995 2382 3340.7
1996至2000 1811 1634.85
2001至2005 1815 1197.68

参见

重庆市其他缆索和电扶梯交通工具:

参考资料

  1. 肖江川. . 中新网视频. 2021-04-14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2. 张瀚祥. . 中国新闻网. 2014-07-24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3. . 重庆市客运索道有限公司.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1).
  4.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重庆日报. 2018-12-13.
  5. 冯粒; 曹昆; 重庆晚报. . 人民网. 2019-11-22 [202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7).
  6. 重庆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 上卷.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020–1022. ISBN 978-7-5621-6467-8.
  7. 陆纲; 华龙网-重庆晚报. . 新浪网. 2008-06-13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8. 蒋艳; 陈珺瑶; 黄笛森. . 华龙网. 2016-05-10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9. 冯超; 重庆晨报. . 新浪网.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10. 杜海; 重庆晨报. . 搜狐新闻. 2005-08-28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11. 胡杰; 华龙网重庆晨报. . 南海网. 2010-11-20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12. 黄军; 张一叶. . 华龙网. 2014-07-25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8).
  13. 冯司宇; 华龙网. . 新浪网. 2017-02-09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